![]() |
前路坚难 仍守护精神之桥
文、图/历勇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收藏家协会民间收藏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现状调研课题组成员 1937年8月14日,杭州笕桥上空,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打响。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空军以弱胜强对日空战并取得胜利的关键战役,史称“八一四”笕桥空战。年轻的中国空军飞行员们驾驶着性能落后的战机,迎击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这场空战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为中国抗战初期最闪耀的空中丰碑。然而,胜利的代价是巨大的——抗战期间,4000多名空军将士血洒长空,他们平均牺牲年龄,不过23岁。
中央航空学校的精神标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杭州笕桥抗战纪念馆收藏的1937年第5期《中国的空军》杂志封面:“八月十四日中日首次空战被我击落之第一架敌机残骸。” 在这场民族存亡之战中,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学员们用生命谱写了最悲壮的青春之歌。他们之中,有高志航、刘粹刚、李桂丹、乐以琴这“四大天王”,有1700多位从这所学校走出的英烈。许多人从毕业到牺牲,仅仅相隔半年时光。毕业证书墨迹未干,阵亡通知书已至家门,这并非文学渲染,而是那个年代中国航空精英的集体宿命。 历史的硝烟散去,如何让后人铭记这段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史诗?一位生于笕桥、长于笕桥的普通人,用一生给出了答案——他叫高建法。
高建法馆长接受捐赠藏品 高建法的童年浸润在笕桥的航空故事里。那些在街坊邻里间口耳相传的英雄传奇,那些曾在头顶呼啸而过的战机轰鸣,早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怀着对这片土地与这段历史的深情,他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漫长追寻。从一张泛黄的《中国的空军》杂志(抗战时期中国空军最重要的宣传刊物),到一枚锈迹斑斑的飞虎队徽章;从一份标注着绝密符号的日本原版作战地图,到一张定格了年轻飞行员笑容的旧照……他如同一位时间的拾荒者,在历史尘埃中细心搜寻、甄别、珍藏。千余件抗战文物,每一件都凝结着他对逝去英雄的敬意与对抗战记忆的虔诚守护。 2016年,高建法倾尽心血,将这份厚重的私人珍藏转化为公共记忆的——杭州笕桥抗战纪念馆宣告成立。这座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主管的非国有博物馆,坐落于笕桥这片曾见证烽火硝烟的土地上(中央航空学校旧址所在地),虽规模不大,却以其藏品的精粹、主题的鲜明与独特的历史地缘而熠熠生辉。纪念馆精心规划了“航空救国”、“笕桥航校”、“血战长空”、“国际援华”、“空军英烈”五大展区,如同五座精神灯塔,照亮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中国收藏家协会调研组到杭州笕桥抗战纪念馆专项调研 2025年2月21日,中国收藏家协会民间革命文物收藏调研组成员走进杭州笕桥抗战纪念馆进行专题调研。步入馆内,历史不再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调研组在高馆长的引导下,重点考察了与“八一四”笕桥空战及笕桥航校、抗战空军英烈相关的藏品。 高建法凭借其收藏家的独到眼光和数十年的积累,使得纪念馆的文献资料极富体系,官方与民间的各类航校出版物、文献、历史影像、英烈遗物与事迹、国际援华抗战文物、日本侵华罪证、军用装备等应有尽有,全方位地记录和展现了抗战空军史。这些精挑细选、脉络清晰的藏品,构成了纪念馆最坚实的内核。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纪念馆始终坚持免费向公众开放。高建法深知,精神的传承不该有门槛。在他的带领下,这座民间小馆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每年举办活动40余场,年受益人数逾万。纪念馆积极探索“红色场馆+思政课”新模式,成为16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基地;开展“重走红色根脉”“缅怀抗战先烈,铭记笕桥烽火”“红色研学之旅,少年逐梦之行”等活动,引导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在沉浸中感悟历史之重;积极参与浙江省百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申报、杭州市“镇馆之宝”评选、“杭城迹忆”特展、“初心”护照等项目,将笕桥精神融入城市记忆。 纪念馆的努力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相继被授予浙江省军区军史办国防教育协作单位、杭州市党员教育示范基地、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上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城区首批“星级博物馆等多项荣誉,高建法个人也荣获“杭州市最美文物守望者暨红色基因传承者”、“上城区百姓学习之星”的光荣称号。 支撑这一切成就和持续运行的,是高建法馆长近乎燃烧自我的奉献。在调研中,调研组也了解到,纪念馆和全国许多民办博物馆一样,面临着运营艰难的问题,成员介绍了纪念馆了解到,杭州笕桥抗战纪念馆与全国大多数民办博物馆一样,正面临着运营艰难的问题: 费用高昂,资金压力巨大:民办博物馆在藏品收集(虽然高馆长主要依靠长期个人积累,但后续维护、补充仍可能涉及)、专业展览策划与布置、场馆日常维护、设备更新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缺乏稳定的政府拨款或商业赞助,使得运营举步维艰。 人才短缺,专业力量薄弱:民办博物馆普遍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的文博人才。笕桥抗战纪念馆里仅靠2名专职人员和1名志愿者,承担着收藏管理、展览策划、宣传教育、日常运营、对外联络等繁重工作,人员数量和专业性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着展览的深度、研究的水平以及观众的参观体验质量。 今年是庆祝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参观人数一度达到6000人次,公益性免费参观进一步加剧了营收压力。展览内容更新、展品维护保养、专业学术研究都需要持续投入,在资金和人力双重短缺下,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明知前路艰难,高建法馆长仍以羸弱之躯和坚定的信念,扛起这座重担。他的初心朴素而炽热:让后代记住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记住这段不容忘却的历史。这份坚持,超越了简单的收藏喜好与展示行为,升华为对抗战精神最虔诚的传承与最有力的弘扬。他守护的不仅是一座馆,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英雄与民众、苦难与荣光、记忆与未来的精神之桥。 (在本篇成文之际,惊闻浙江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建法2025年7月底因病辞世,谨以此文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