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企经济网
   

新人限时福利

佛山大学“嘉行益夏”实践团解码德庆双非遗
2025-08-20 10:32:59 来源: 浏览:24

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和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号召,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佛山大学数学学院“嘉行益夏”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7月3日奔赴德庆县大桥村,拜访德庆花灯传承人梁汉坤,并前往竹篙粉培训基地开展非遗技艺调研。此行以“助力‘百千万工程’,践行非遗文化保护”为宗旨,结合肇庆市非遗保护政策,深入探索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与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一、解码非遗:花灯里的文化密码

▲图为德庆花灯,摄录组摄

农历正月初十,又叫上灯节。在德庆县,很多人家会在这一天庆祝家里添了男丁。而用来庆祝的藤竹篾纸扎花灯是由当地村民自己制作,使得这一传统得以延续,并成为德庆县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

每年农历正月年初十,添男丁的人家会大派“茶炒”和摆筵席,宴请亲朋戚友,共同庆祝。该节日包括“请灯”“上灯”“落灯”等传统仪式,主人家还会宴请邻里好友。有些人会“偷灯春”,祈求来年添丁、平安、幸运。

花灯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承载着农村的传统习俗与美好期盼。在农村,每当有新生命诞生,家中的长辈便会精心制作一盏花灯,祈愿新生儿未来聪明伶俐,健康成长,并在成年后的事业与生活中都能一帆风顺。

德庆花灯以竹为骨、纸为衣,造型融合“添丁灯”“发财灯”等民俗寓意,制作需经破竹、晒干、裁尺寸、扎骨架等十余道工序。一支花灯售价约150元,却需耗时一月备料、一日半扎制,经济压力与人才流失成为传承痛点。

“年轻人不愿学,市场需求局限,创新与守旧的平衡也难把握。”梁师傅坦言,尽管建议缩小尺寸、融合现代设计,但传统工艺的精髓仍需坚守。

▲图为德庆花灯传承人梁汉坤,摄录组摄

二、寻味非遗:竹篙粉的技艺与困境

德庆竹篙粉作为一种从明朝开始流传的传统小吃,被誉为“岭南第一粉”,其制作技艺入选了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因需放置碗口粗的竹篙上挂晾,吃的时候既有米香,又有竹子的清香而得名。

▲图为竹篙粉,摄录组摄

从山泉水浸泡陈米、石磨磨浆,到竹篙晾晒定型,每一环节都彰显传统智慧。传承人表示,竹篙粉保鲜技术是最大难题——12小时内需食用,化学添加剂又破坏口感。尽管培训学员反响热烈,但产业化仍受制于技术瓶颈。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竹篙粉技艺制作技巧,摄录组摄

三、总结:青春赋能三下乡实践团以现代方式探寻传统非遗魅力

通过一天的调研,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非遗技艺的魅力和传承的艰辛。“队长陈湘媛表示:“用青年视角解码非遗,既是文化传承,也是乡村振兴的实践。我们将持续关注德庆非遗发展,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路径。”活动尾声,团队以佛山大学校训“明德博学,自强有为”自勉,立志将社会实践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图为团队成员与竹篙粉培训基地师傅的合照,摄录组摄

此次三下乡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更以行动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未来,“嘉行益夏”团队将继续扎根乡土,以青春之力守护文化根脉,书写新时代的非遗传承故事。

Tags:百千万 解码 双非遗 发布者:千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良心揭露柿饼市场惊天骗局!亲赴产地,发现富平柿饼真相! 下一篇《灿如繁星》杀青 虞书欣陈靖可解..
热门推荐

推荐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