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许勤华谈国际关系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11月7日,“通州・世界政治论衡”系列讲座第十期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叶澄海楼 338 教室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勤华以“国际关系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题,阐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际关系理论绿色化、低碳化、中国化转型的路径与启示,为理解全球生态治理与新型国际秩序变革提供了全新视角。
讲座开篇,许勤华教授锚定环境生态问题深度政治化、科技革命颠覆传统经济基础的核心趋势,指出全球生态危机倒逼绿色低碳转型,使得生态治理已成为重塑国际关系的核心议题。进而她提出关键问题:“传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解释全球生态治理复杂现实时,暴露了哪些局限?”“兼具超大体量、独特文明传统与政治形态的中国,其行为逻辑与国际主张为何让传统理论频频失语?”由此探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绿色化与中国化,并重塑国际关系的结构与逻辑。
谈及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困境,许勤华教授详细解析了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与建构主义三大流派在解释和应对生态问题时的局限。她结合《京都议定书》履约失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案例,说明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分析单元的传统国际关系理论,难以契合生态问题的跨边界性与全球公共性特征,更无法有效解释具有文明连续性与文化整合力的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行为逻辑与价值取向。她强调,中国作为以广袤中华文明为内核的文明国家,其边疆通过文明的自然吸纳而非武力扩张形成,这种独特国家形态使得立足于西方历史经验的传统理论失去解释力。
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绿色化转型,许勤华教授指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正推动国际关系从 “权力—安全—财富” 的传统分析框架,向 “生态—韧性—公正” 的生态治理新框架扩展。她结合低空经济、海底城市等科技变革案例,说明能源转型与环境治理已成为重塑国际秩序的物质基础,气候投融资、碳市场机制等正在让“生态责任”成为新的国际规范。这种转型不仅是议题重心的转移,更是国家行为逻辑从权力竞争向生态伦理转变的体现。
许勤华教授提出,中国的文明范式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方案。她强调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智慧与“和合共生”的特质,通过绿色“一带一路”、京津冀大气协同治理等实践案例,说明中国正以规则、技术与能力建设,推动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共识、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秩序。她特别提到,中国的绿色转型及其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实践,正在打破西方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话语垄断。
讲座尾声,许勤华教授强调,国际关系理论的重构需要兼顾文明多样性与生态整体性,既要吸收跨学科知识,又要立足中国实践。她指出,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不追求地缘利益扩张,而是基于中华文明包容共享的本质,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既可持续发展又可本土化治理”的新选择,推动国际秩序向多元共生演进。
讲座结束后,许勤华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双方就能源转型的量化指标建构、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彰显中国特色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现场气氛热烈,思想碰撞不断,进一步拓展了大家中国生态治理实践的理解,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启发与思路。
本次讲座兼具实践厚度与理论深度,现场氛围热烈,围绕传统理论失效困境、中国生态治理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不仅深化了对全球生态治理的认知,更清晰勾勒出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中国路径,为理解国际秩序变革与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