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话亚朵投资人,轻居酒店如何为存量资产提供可行出路
在地产红利退潮、空置与租金回报双双成为常态的当下,商业物业如何被有效激活,成为市场与资本关注的焦点。广州番禺市桥富华东路的一家亚朵旗下轻居酒店,正是这一命题下的现实样本:原本属于租赁逻辑的物业,被投资方改造为连锁酒店后,短期内实现运营落地并进入稳定经营轨道。参与该项目的合伙人林俊杰,既是“90后”的新一代投资人,也是从物业管理走向酒店投资的实践者。他的选择与经验,对其他持有闲置或低效物业的业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选轻居?物业适配与年轻用户导向成为关键考量 林俊杰回顾自己的职业路径时说,早期的物业管理业务本质上是“赚取租金的差价”。但在近年的市场环境下,他观察到传统租赁模式的回报正在缩水:租金上去了,却“有价无市”;空置率上升,资金周转受限。面对这种局面,他和合伙人开始重新审视手中房产的使用方式,“既然物业已经拿下,为什么不自己去做?”——这是促成他们转向酒店投资的一个直接触发点。 从林俊杰的视角看,酒店并非一门“盲目扩张”的生意,而是需要体系化运作的远景性投资。他认为,连锁品牌带来的营建支持、供应链与会员体系,能为单体开发提供重要的流量与运营保障;正是基于这一判断,他们选择把物业转为连锁酒店运营。 在众多连锁品牌中,林俊杰与团队最终选择了亚朵旗下的轻居产品线。其理由可以归结为三点: 第一,物业兼容性更强。轻居对房型与空间的物理要求相对灵活,适配城市中若干曾用于其他用途、难以满足传统中高端酒店规模化开店要求的存量物业。这一点对手中多为改造型资产的林俊杰团队尤为重要。 第二,标准化与工程可复制性。轻居3.0在设计、施工及供应链方面已有较成熟的体系化模板,这在缩短筹建周期、控制改造成本上具有直接作用。 第三,面向年轻客群的产品定位。轻居强调社交、公区体验与“轻松”的旅宿氛围,契合城市中年轻差旅者与短途度假需求。林认为,在当前消费结构下,年轻人对性价比与体验的并重,正是轻居能被市场快速接纳的原因之一。 从“租赁”到“经营”:风险与能力的双重考量 林俊杰将物业租赁与酒店运营的本质差别讲得很直白:前者是“固定收益”,后者则要求对市场节奏进行主动调节。他认为,转型为酒店运营并非简单把物业打造成“二房东”再转手,而是要在定价、渠道和日常管理上具备更强的动态能力。这也解释了为何他更偏好将项目交由连锁品牌运营——品牌可提供会员流量、收益管理工具和供应链支持,从而降低试错成本。 但林俊杰并不回避酒店投资的“重资产”属性和潜在风险:他反复强调“看清回本周期、谨慎决策”和“运营过程中相互信任”。对投资人而言,除了选址与品牌匹配,施工质量、材料耐用性、能否在日常服务中把控成本并维持体验一致性,这些“看不见的细节”直接决定长期回报。 从林俊杰的实践可以提炼出几条对其他持有者有价值的经验: 1. 物业与品牌的匹配先于一切——好的地段能决定“下限”,合适的品牌决定“上限”。把中端或资源有限物业硬往高端去填,往往触及收益瓶颈。 2. 体系化的施工与供应链能显著缩短改造周期——这不仅影响成本,也决定能否在合适的时机迅速捕捉市场需求。 3. 以用户为导向的边际投入更易转化为溢价——并非所有投入都应平均分配,针对视野、采光、床品等关键触点的选择性追加,更能提升客单价与复购。 4. 信任与协作是“运营共生”的基础——投资人与运营方需要在筹建早期就建立共同的收益模型与阶段性目标,避免因短期压力让长期运营受阻。 与此同时,这种模式并非万能。轻居适配的是某类城市物业与目标客群——以年轻差旅、短途度假与周边商务为主的复合客流。对于需要大量会展、会议型容量的大型物业,或许仍需更传统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林俊杰的实践体现出一种较为务实的投资逻辑:在存量物业泛滥而优质标的稀缺的市场环境下,激活资产并非单靠“打造噱头”或盲目追求规模,而是要找到与物业条件、客群特征以及品牌能力相匹配的产品路径。 对于希望盘活闲置物业或转型的业主而言,这一案例提示两点:一是选择合适的品牌与模式比一味追求高定位更重要;二是在项目初期构建清晰的运营与收益预期,并在施工与服务设计上保持对细节的持续把控。在不确定的宏观环境下,谨慎的试点与体系化复制,可能比激进扩张更能带来可观而稳健的投资回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