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胖一点,麻醉就更难?手术台上的隐形风险
体重与健康,国家都在关注 近年来,我国已将“体重管理”上升为全民健康战略。数据触目惊心: 超过一半(约57%)的成年人已经超重或肥胖; 超重和肥胖人群超过4亿,位居全球第一; 儿童青少年也不乐观,约三成超重或肥胖。 肥胖不仅仅是“身材走样”的烦恼,更是严重的健康隐患。它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200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同时也让手术麻醉变得格外棘手。很多患者会担心:“我这么胖,打麻药会不会有危险?”。湘雅三医院麻醉科医生想告诉你:可以安全麻醉,但极重度肥胖且合并症较多者可能需要医生做更多准备。 那么,肥胖会在哪些方面增加麻醉难度呢? 一、气道与呼吸:插管难、缺氧快 肥胖患者的呼吸道是麻醉医生的重点关注问题,可能会发生以下情况: 插管更难:脖子粗、舌头大、嘴张不开,医生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的几率明显下降。普通人插管困难率是2–5%,重度肥胖合并睡眠呼吸暂停(OSA)的人群可能达到15–20%。 缺氧更快:普通人吸满氧可以撑5–8分钟,肥胖患者往往不到3分钟就掉到危险血氧。 术后风险高:OSA在肥胖群体中的发生率高达40–90%,术后缺氧发生率明显增高。 而在其中,还有一类更严重的情况——肥胖低通气综合征(OHS):不仅夜间打呼噜,白天也会嗜睡、憋气。合并了OHS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比普通肥胖患者更高。 医生的应对 麻醉前让患者半坐位吸氧,减少腹部脂肪对胸腔的压迫; 使用视频喉镜、高流量吸氧、麻醉前充分给氧,把成功率翻倍; 对高危患者(如OSA或OHS),术前会结合睡眠监测和血气分析评估; 必要时在术前或术后直接使用呼吸机(如CPAP/BiPAP),保障呼吸安全。 患者能做的 如果打呼噜严重、睡觉憋气,或白天也嗜睡、憋气,一定要提前告诉医生; 可以用“STOP-BANG量表”的小问卷自测风险,八个方面包括:是否打鼾、白天嗜睡、呼吸暂停、高血压、BMI、年龄、颈围、性别。分数越高,说明呼吸问题越严重; 家里已经使用呼吸机的,手术前最好带到医院,让医生决定是否用上。 二、胃内容物与误吸:饿肚子≠胃是空的 很多人以为“禁食8小时”就能保证胃是空的,但肥胖患者往往不是这样。 风险数据:肥胖、糖尿病以及常用的GLP-1减重药物,都可能让胃蠕动变慢,出现“胃排空延迟”,使得胃里残留食物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2–3倍。 严重后果:麻醉中一旦反流,可能引发致命性吸入性肺炎。 医生的应对: 有时会用超声“扫一眼胃”,90%以上的肥胖患者可以完成; 如果发现胃里没空,医生会选择快速插管,必要时可能推迟手术。 患者能做的: 严格遵守禁食禁饮,不要心存侥幸“就吃了一小口”; 有反酸、糖尿病或胃病史,有药物使用情况的,一定提前告知麻醉医生。 三、心血管与血栓:看不见的“高压线” 肥胖让心脏和血管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 心律失常风险:研究发现,BMI每增加1点,房颤的发生风险也会随之升高 血栓风险:肥胖患者手术后更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女性风险尤其突出。 医生的应对: 必要时会直接做动脉穿刺,实时监测心律和血压变化; 术后加用抗凝药物、穿弹力袜,并适当延长抗凝时间,降低血栓风险。 患者能做的: 提前告知用药清单,尤其是降压药、降脂药、抗血小板药和糖尿病药,有些药物可能需要提前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衔接治疗; 手术后尽早下床活动,这是最有效的预防血栓方法。 四、药物代谢与苏醒:为什么胖人更容易“醒得慢”? 脂肪就像“海绵”,会储存麻醉药物,尤其是脂溶性药物,这会让药效“拖得更久”。 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阿片类药蓄积,引起呼吸抑制; 医生的应对: 药量不是“体重大就多打”,而是根据每个药物药理特点精确计算; 首选短效、代谢快的药物; 使用脑电监测,精准控制麻醉深浅,按需给药。 患者能做的: 如果过去有“醒得慢”的经历,要提前告诉医生; 术后配合呼吸训练,加快药物代谢。 五、肥胖患者能否行日间手术:能不能当天回家? BMI <40,且无严重合并症 → 多数人经过评估后可以安全完成日间手术; BMI ≥40 或合并睡眠呼吸暂停、心肺疾病 → 建议术后留院观察。 结语:胖也能安全过麻醉 肥胖确实让麻醉更具挑战,但现代医学已经有了很多“安全垫”:胃超声、视频喉镜、高流量吸氧仪器、呼吸机、脑电监测…… 只要医生和患者紧密配合,手术依然可以顺利、安全完成。 (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麻醉科 常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