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企经济网
   

新人限时福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鄂托克旗爱国主义教育的区域实践
2025-11-28 11:31:53 来源: 浏览: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鄂托克旗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下辖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构建了富有边疆民族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本文将从区域整体推进策略、桃力民小学典型实践及未来展望三个维度,系统阐述鄂托克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成效。

一、鄂托克旗区域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策略

鄂托克旗教育体育局深刻认识到,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旗教体局以系统性思维构建了"12345"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体系,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条主线",抓住课程建设和实践活动"两个重点",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打造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边疆文化、时代文化"四维融合"教育内容,实施党建引领、课程渗透、文化浸润、实践体验、评价激励"五措并举"工作路径,形成了全域推进、特色发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格局。

党建引领与机制保障并重。旗教体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教育系统党建工作责任制,成立由局党组书记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季度调度、半年督查、年度考核"工作机制。制定《鄂托克旗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施方案》《鄂托克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校创建标准》等系列文件,明确将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学校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近三年来,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200余万元用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和师资培训。

课程建设与学科渗透同步。旗教体局构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发《美丽的鄂托克》《蒙古族文化概览》等地方课程,指导学校开发《红色鄂尔多斯》《民族团结故事汇》等校本课程100余种。实施"学科渗透工程",组织编写《鄂托克旗中小学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指导纲要》,挖掘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形成"课课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教学氛围。

文化浸润与实践体验结合。依托鄂托克旗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精品线路,包括桃力民抗日根据地遗址、鄂托克旗博物馆、乌兰夫革命活动旧址等15个实践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红色记忆寻访""民族团结一家亲""边疆少年心向党"等主题实践活动,年参与学生达2万余人次。创建"校园那达慕""蒙古族非遗传承"等文化品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

师资培训与资源共享协同。实施"铸魂育人"师资培养计划,每年组织200名思政课教师和班主任开展专题培训。建立"名师工作室+思政课联盟"双轮驱动的教研机制,成立3个旗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开展集体备课、示范课展示等活动50余场。开发"鄂托克旗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云平台",整合红色故事、教学案例、微课视频等资源2000余个,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评价激励与典型引领并举。建立学生爱国主义素养评价体系,将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校"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旗已有12所学校获评市级以上示范校称号。选树桃力民小学等一批先进典型,通过现场会、经验交流等形式推广成功做法,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态势。

二、桃力民小学的典型经验与创新实践

桃力民小学作为鄂托克旗爱国主义教育的标杆学校,其前身是1935年共产党人在鄂尔多斯地区创建的第一所革命学校,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学校立足"以红育德、向阳生长"的办学理念,构建了"12345"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模式,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核心",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展厅和校史馆"两个阵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民族团结进步、学生全面发展"三个结合",抓好党建引领、课程建设、活动开展、文化浸润"四个重点",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全学科、全要素"五全育人"格局。

红色资源的教育转化与场馆育人。桃力民小学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红色资源,将1935年建校以来杨子华、乌兰夫等革命前辈在学校的活动史料系统整理,建成300平米的"爱国主义教育展厅"和"校史馆",被命名为旗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分为"革命星火燃桃力民""民族团结共御外侮""书信传情领袖关怀""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四个板块,通过200余幅历史图片、50余件实物展品和10个多媒体展项,生动展现学校在革命年代的奋斗历程。创新"小小讲解员"制度,培养60余名学生讲解员,用儿童语言讲述革命故事,累计接待校内外参观者1.2万人次。开发《桃力民地区革命史》《桃校春秋》等校本教材,将地方红色历史转化为生动育人资源。

课程体系的整合构建与特色创新。学校构建了"向阳花"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类课程。基础型课程强化学科渗透,制定《桃力民小学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指南》,如在语文课中增加红色诗文诵读,音乐课教唱革命歌曲,美术课开展革命题材创作。拓展型课程包括《蒙语会话》《蒙古族艺术》等10余门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魅力。探究型课程组织"红色研学""校史研究"等项目式学习,高年级学生完成"桃力民抗日根据地调查"等课题50余个。特别开发的"小小乌兰牧骑"课程,传承乌兰牧骑精神,编排《民族团结一家亲》等节目20余个,演出50余场,成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亮丽名片,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校园”、“2024年度鄂尔多斯市足球改革发展先进集体”等奖项。

实践活动的多元设计与深度体验。学校设计"重走革命路"实践体验活动,在校园内开辟"忆苦思甜"试验田,学生体验革命年代的艰苦生活。开展"我给领袖写封信"活动。创新"六个一"红色实践活动:每周一次红色故事宣讲,每月一次红色观影,每学期一次红色研学,每学年一次红色文艺汇演,每年一次红色纪念日活动,每人参与一个红色研究小课题。与蒙古族实验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通过联合教研、学生互访等形式促进民族团结,获评“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五强五融合"党建引领育人模式。学校党总支创建"先锋党建+"工作模式,把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最强党支部"建设内容,形成"五强五融合"特色:强政治功能,实现党建与红色教育融合;强组织生活,实现"三会一课"与师德建设融合;强队伍建设,实现党员先锋与教学骨干融合;强作用发挥,实现党建活动与德育活动融合;强群众工作,实现党组织关怀与师生成长融合。党员教师牵头成立"红色课程研发小组",开发精品党课10讲,开展"党员讲党史"活动30余场。党建带团建、队建,开展"红色基因我传承"主题队日活动,获评"鄂尔多斯市最强党支部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坚强堡垒模范支部”等诸多殊荣。

评价激励的长效机制与成果固化。建立学生爱国主义素养"五星"评价体系,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设置评价指标,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方式,实现全过程评价。开展"校园之星"评选,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奖""红色传承小标兵"等特色奖项,每年表彰200余人次。教师层面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成果获鄂尔多斯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相关经验被中国网、人民网等媒体报道,接待区内外考察团100余批次。

三、未来展望与总结思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鄂托克旗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内涵发展、创新方式方法、拓展资源平台,持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旗教体局计划实施"五大提升工程":一是数字化赋能工程,建设VR爱国主义教育体验中心,开发"云游红色鄂托克"线上研学项目;二是课程提质工程,组织编写《鄂托克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读本》,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三是师资强化工程,培养50名爱国主义教育骨干教师,设立专项教研课题;四是家校社协同工程,创建1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社区,开展"边疆儿女心向党"家庭主题教育;五是研究引领工程,与高校合作建立"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心",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桃力民小学将持续深挖红色资源,计划筹建"杨子华革命事迹陈列室",开发"革命家书里的家国情怀"特色课程;创新活动形式,开展"红色剧本杀""革命故事动漫创作"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强化辐射带动,与3所农牧区学校结对共建,共享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深化理论研究,申报"民族地区小学红色基因传承的实践研究"课题,提升工作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创新。

总结鄂托克旗的经验,在民族地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把握"四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坚持因地制宜这一重要方法,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坚持课程育人这一主要渠道,构建系统完备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坚持实践体验这一有效途径,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五个认同"。桃力民小学的实践表明,只有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校血脉、化为师生自觉,才能真正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

边疆民族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鄂托克旗教育体育局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创新,完善长效机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鄂托克草原常开长盛,让爱国主义精神在边疆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

Tags:中华民族 共同体 意识 鄂托克 爱国主义 教育 区域 实践 发布者:Anita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良心揭露柿饼市场惊天骗局!亲赴产地,发现富平柿饼真相! 下一篇三十四篇省会赋问世
热门推荐

推荐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