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I如何改变儿童康复领域?姜英爽:我们会是最快找到答案的队伍
(大米和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姜英爽出席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 站在2025年,想起2014年辞职的决定和2009年拿到女儿诊断书时的自己,面对记者,姜英爽说,这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故事。 作为国内特需儿童康复行业头部机构大米和小米的创始人,这11年是姜英爽及其团队迅速成长的11年,也是特需儿童康复行业迅猛发展的11年。时间的背后,是一连串不可忽视的数字。在中国,自闭症、语言障碍、学习困难等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超过1000万,他们分散在全国2000多个县(包括市辖区)、4万多个乡镇中。 过去一年,大米和小米调研发现,人才短缺、资源不均、效果难以量化,是特需儿童干预康复行业绕不开“三座大山”。儿童康复是重人力行业,资源短缺推高了康复成本,给很多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尽管大米和小米已经在全国30多个城市开设线下干预机构,但行业的共同困境,一直让姜英爽思考,如何让优质康复资源突破地域、成本与专业门槛的限制? AI的到来,或许能让姜英爽找到答案。 大米和小米的诞生 2009年,还是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的姜英爽,遭遇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考验。她不到一岁半的女儿小米,因言语、社交和眼神方面的异常,被医生诊断为疑似自闭症。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让她陷入了焦虑与迷茫。 为了弄清女儿的状况,姜英爽开始疯狂查阅资料、四处拜访专家,还联合其他有相似经历的家长成立了互助组织。在这个过程中,她与无数自闭症家庭建立了联系,也亲眼目睹了他们所面临的重重困境。 尽管一年后女儿“摘帽”,但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特需儿童家庭的不易:市面上康复方法鱼龙混杂,不少家长花费钱财却看不到效果,甚至孩子还会受到伤害;有些家长找不到专业机构,缺乏科学资讯,只能在家“瞎训练”;更有很多人陷入“自闭症=终身残疾”的认知误区,放弃了干预机会。 2014年,姜英爽开通“大米和小米”公众号,把自己整理的资料、采访到的专家观点一股脑写出来。她没想过这会形成燎原之势:3200多篇原创文章,公众号粉丝50万。从一线城市到偏远县城的自闭症儿童家长纷纷留言,感谢大米和小米的科普教会他们如何养育一名自闭症的孩子。 但科普能点亮认知,却填不平康复资源的鸿沟。“2007年小米出生那年,正好赶上中国的一波生育高峰,按1%~2%的患病率算,还有多少孩子在等机会?”看着家长们为给孩子做干预而四处求医问诊,为了一个康复名额挤破脑袋,2016年,姜英爽开了第一家线下中心,希望用专业的力量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2016年,大米和小米开了第一家线下中心) “大米和小米的创立,是一个关于中国婴儿潮的故事,也是一个中国特需儿童干预康复方法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故事。”姜英爽说,“从踏入这个行业开始,我就牢牢记住,我们要做的是帮助更多家庭。所以我们甘愿去做那些难且长久的事情,这样才能在低头解决当下生计问题时,还能抬头望向远方,有底气长期投入资源去做真正能改变行业的事,也有耐心去等那些孩子慢慢成长,静待花开。” 让AI成为康复师和督导的“另一只手” 在西藏星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大米和小米高级督导张晶晶一边和孩子互动,一边对着平板轻轻点击。所有测评结束后,几分钟时间,屏幕上跳出一份儿童社交阶梯评估报告。3天时间,她和同事用这套系统完成了对46名孩子的评估,这在过去是完全不敢想象的事情。 “AI给特需儿童干预康复行业带来的主要影响是解决人效问题。”姜英爽太清楚行业的痛点了:特需儿童康复是重人力服务的行业,督导们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写报告、制定干预策略和寻找图片制作教具上,用来研究疑难个案和与孩子互动的时间被严重挤压。 姜英爽的研发团队基于大米和小米过去十年的3万儿童、上亿条干预数据,推出了国内首套完整生成式AI解决方案——RICE AI。“原来写一份评估报告要3小时,现在借助AI大模型可一键生成,督导只需核对修改就可以。”省下的时间,督导们可以更多投入到测评阶段和孩子的沟通互动、研究疑难个案上。 在姜英爽看来,AI扮演着康复师和督导智能助手的角色——督导们打开系统,输入孩子的兴趣爱好,AI能自动生成个性化的教具绘本;如果孩子的进步出现停滞,系统能追溯问题根源——是康复师的执行有偏差,还是前置技能没练够,抑或是干预方案需要调整,然后推送具体的改进建议。
(RICE AI一键生成教案界面)
(RICE AI一键生成绘本界面) 今年6月的西藏之行,更让姜英爽确信科技能打破地域壁垒。在拉萨,5岁的拉姆(化名)确诊自闭症后,她的妈妈毅然辞去工作,带女儿四处求医,先后到重庆和北京寻求干预和支持。而自闭症干预周期漫长,考虑到经济、时间等问题,无法长期在外地进行康复训练,于是她们又回到了拉萨。 “现在我们带着RICE AI过去,不仅能帮助当地从业者做专业而快速的评估,还可以让家长在平台上随时学习居家干预方法。”2025年9月2日,西藏星光社工机构的40多名社工接受了RICE AI使用培训,这套系统将真正扎根在西藏高原,给当地特需儿童带来科学、专业的帮助。 接下来,姜英爽还想把这些能力开放给更多机构、学校、公益组织,“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科学专业的干预”。 在AI浪潮里,守住“人的温度” 研发RICE AI时,团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要不要让孩子直接用AI练习?有人说“这样效率更高”,但姜英爽觉得:“自闭症谱系障碍、发育迟缓的孩子本就不擅长与人交流,如果让孩子频繁对着屏幕,他们会不会更不愿开口和人社交?”
(大米和小米派出督导前往拉萨给自闭症儿童做公益评估) 在特需儿童康复行业,服务的绝大部分对象是14岁及以下的儿童。AI 最常见的搭载工具是手机、平板,以电子屏幕的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我们服务的大部分儿童存在沟通和社交障碍,如果你和他们接触多了就会发现,这些孩子很多不存在智力问题,恰恰缺乏的是与他人交流、观察他人以及向他人学习的能力。”姜英爽认为,孩子是否取得好的干预效果,最关键的衡量因素不是语言能力的提升情况,也不是智商高低,而是他们是否具备了换位思考的能力。让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换位思考,理解人际交往规则,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所以目前我们的AI只开放给从业人员和家长用。”姜英爽解释道,毕竟将AI用于儿童干预康复行业的目的,是让AI成为桥梁,而不是隔开孩子与周围其他人的墙。 在她看来,特需儿童康复行业若想借助AI走得更远,必须推动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建立。“比如客户数据的确权和隐私保护,还有AI的应用伦理等方面,目前都需要分行业逐步完善。” 姜英爽说,接下来大米和小米会和政府、行业协会一起,基于企业丰富的实践经验,推动相关标准的研讨和落地。 姜英爽认为,我们无法杜绝电子产品时代的到来,也无法阻止它成为我们沟通学习的手段,这是一种浪潮。但怎样才能让它成为帮手而不是“凶手”?这是团队面临的一个重要困扰。所以在设计很多游戏时,首先让界面尽可能供成人使用,这包括康复师和机构管理者。在面向孩子的游戏开发上,尤其注重注入人的社会性元素,并且尽可能让成人看护人和孩子一起与 AI 互动,让这些游戏成为帮手,而不是一种刺激,或者让孩子继续沉迷电子设备的借口。 “在这条路上,我们仍有一些疑问,但我们相信,我们会是最快找到答案的那支队伍。”姜英爽说。(通讯员/筱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