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罗大友:以军旅底色铸茶魂 深耕文化传承献礼建党104周年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国家级中国茶文化首席非遗传承人、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以其系统性研究与实践,彰显了共产党员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担当。这位从抗震救灾前线走来的文化守护者,用半生足迹续写着中华茶文化的千年文脉。 从军旅淬炼到文脉寻踪:一位共产党员的文化担当
20世纪70年代初,应届毕业的罗大友应征入伍,在辽宁海城、河北唐山两次抗震救灾中冲锋在前。在断壁残垣间抢救生命与物资的经历,不仅铸就了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意志品质,更培育了对民生需求的敏锐感知。这种特质日后转化为他对“茶文化应惠及大众”的执着追求。 转业到大型央企后,罗大友连续多年担任中层负责人,任团委书记期间因业绩突出三次出席表彰大会。然而,他最终选择将全部精力奉献给茶文化传承与弘扬事业。“弘扬茶文化、健康天下人”成为他的初心与愿景。 哲学系毕业的学术背景让罗大友在研究中敏锐发现:自近代以来,中国茶文化在本土传承出现断层,海外流播亦呈碎片化。为此,他耗时数十年构建“文献考证+田野调查”的研究体系,深入各主要产茶区民族聚居地,系统梳理中国五千年茶文化脉络。 田野考察:探寻茶文化根脉的红色传承
2025年5月,罗大友奔赴贵州都匀市开展深度茶文化考察,首站走进谭修楷茶庄。茶庄内“谭家毛尖香飘万里”的书法匾额、博古架上的古朴茶器与荣誉证书,诉说着六十余载的坚守。他特别关注1956年毛主席回信复印件及展柜中陈旧的炒茶铁锅,认为这些承载红色记忆的物件,是中国茶文化“根脉”的鲜活注脚。 同月,罗大友赴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云雾镇考察,围绕茶文化保护、产业升级及健康价值挖掘展开交流。他考察当地苗族制茶技艺与古茶树的共生关系,指出“茶文化的核心在于‘活态传承’,既要保护传统工艺,也要理解其背后的生态智慧”。 基于对中医养生学与易经五行学的研究,罗大友提出“茶养合一”理念,结合云雾茶特点解析不同茶类养生功效:春茶(清明前采摘)性微寒,适合清热提神;谷雨茶味醇和,具健脾之效;老茶经陈化后温润,宜冬季饮用,为茶产品开发提供方向。 作为国务院侨务办及清华大学指定茶文化讲座教授,他注重学术与产业结合,建议在云雾镇建立茶文化研修基地、推动“茶文旅”融合、加强国际对话,为茶产业发展提供路径。 国际交流:茶文化走向世界的使者
2025年6月12日,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长沙开幕,罗大友作为国家级中国茶文化首席非遗传承人应邀出席。在“湖南茶叶走进非洲 新化红茶推介会”上,他发表致辞,为获奖机构颁发国际金牌及证书,祝贺湖南保靖黄金茶、新化红茶等产业成果。 罗大友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成果显著,多次出席人民大会堂、国家会议中心等举办的重要盛会: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与第十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在“中国—蒙古国文化交流行”中代表中国代表团于乌兰巴托发表演讲。 2023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泰国曼谷世界华商大会,向50多个国家的华商阐释"茶和天下"的理念;同年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大美无疆 共通共享—中蒙文化交流展》上,以“茶器演变与草原丝路”为主题发表致辞;2024年在马来西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颁奖礼上,通过茶叙交流向国际友人展示六大茶类的工艺差异。这些实践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让茶文化成为文明互鉴的“通用语言”。 知行合一:用产业实践诠释初心
从推动 “南茶北移” 在山东崂山建立示范基地,到指导贵州云雾镇设计 “茶文旅融合” 路线,罗大友始终践行 “让文化传承反哺民生” 的理念。他提出:“古茶树保护要让技艺传承者获得体面收入。” “茶道本质是‘和’的哲学,通过一片叶子实现三重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身与心的和谐。”身为共产党员的罗大友,正以其独创的“茶养合一”理论,推动茶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