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亚朵村的茶项目九年:商业化、产业化与人与土地的关系重写
在多数酒店品牌仍将供应链视为经营后台的当下,“亚朵村的茶”从一个公益性试点,成长为覆盖 4 个茶叶生产基地、17000 亩茶园、累计采购 228 吨成品茶的产业项目,这一跨度使其成为观察酒店品牌可持续实践的一个典型样本。 根据《亚朵集团2024年度ESG报告》,截至报告期末,该项目已惠及超 1400 户村民。对于一个以住宿业务为主的连锁酒店集团,这样的投入与产出结构并不常见,这为外界提供了分析“品牌如何以自身场景反哺产业链”的一个窗口。
从资源到产品:标准化体系的形成 项目的起点并不具备明显优势。2017 年,亚朵团创始人耶律胤带领团队再访亚朵村时,发现当地茶叶资源虽具潜力,但在产品品质、加工方式与销售路径上均面临结构性短板。 亚朵村的茶项目随即启动,但最初推进并不顺利。标准化种植、工艺流程、合作机制等概念,对村民而言都较为陌生,合作基础薄弱。直到持续的驻村沟通逐渐建立信任,茶农才从“不理解”到愿意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种植管理。 2018 年,34 户村民成立合作社,产业链条开始具备组织化雏形。随后四个生产基地陆续建成,并在采摘、筛选、杀青、烘焙等环节引入标准化工艺,使产品品质从“资源驱动”转向“工艺驱动”。
当近 2000 家亚朵酒店开始稳定使用来自怒江的茶品时,行业人士普遍认为:这一项目已从公益式帮扶,进入到可持续运营的产业阶段。 从酒店到村庄:消费场景带动的价值链延伸 对大多数农业产业带而言,“生产端做好”并不等于“产业链真正闭环”。“亚朵村的茶”得以规模化的关键变量,是酒店体系本身提供的高频消费场景。 每日在全国门店被冲泡的数十万杯茶,构成了天然的用户触点。住客的真实反馈反过来影响产品设计:从袋泡茶到瓶装茶,从产品名称到包装图案,都围绕“更易理解、更具文化识别度”进行迭代。通过酒店场景完成的这类产品测试和消费教育,使得茶品从地域品牌走向更高维度的“酒店用户认知”。 与此同时,茶厂的稳定订单让更多村民获得长期就业。90 多岁的采茶老人、返乡的年轻茶厂技术工,都构成了项目的实际受益面。这部分变化虽不及熟悉的经济数据直观,但被视为产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产业能否创造“可预期收入”,决定村民是否愿意持续投入。
在业内观察者看来,亚朵从用户体验的延展需求切入产业链,使酒店的非住宿产品具备了“稳定使用场景 + 文化表达 + 可见产地”的组合价值,从而在供应链端形成正向循环。 从项目到方法论:酒店品牌的另一种成长路径 “亚朵村的茶”之所以被频繁引用,并非因为其规模庞大,而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个值得行业关注的问题:酒店品牌能否以自身场景优势,参与到区域产业共建?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案例至少带来三点观察价值: 第一,酒店供应链不再只是成本中心。通过把茶品纳入标准化产品体系,酒店得以用长期、稳定的订单结构支撑前端体验,同时反哺产地产业升级。 第二,本地产业与酒店品牌间形成了“互相成就”的关系。酒店获得差异化、可被感知的体验内容;产地获得产业标准、稳定采购与人才回流的动力。 第三,这是一种可复制方向,但不可简单复制路径。怒江案例的底层逻辑是投入密度、组织能力与长期主义,而不是简单的“产品上架”。对任何品牌而言,真正具备可持续性的,是在能力边界内做长期正确的事。 随着沪滇协作产业园生产研发基地投入使用,“亚朵村的茶”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在供应链更完善、产品结构更丰富的前提下,产品将走向酒店之外的更广场景。 从供应链、产品力到乡村产业生态,这一项目在九年里呈现出不同侧面的变化。它既不是单纯的公益项目,也不是完全的商业项目,而是一种以“酒店场景”为起点的产业实践——在稳定经营端、强化用户体验的同时,推动产地资源能力的重构。 对行业而言,它的意义不在于规模本身,而在于展示了酒店品牌在区域产业结构中的另一种可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