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景涛直播突然晕倒!一文读懂背后“元凶”——低血糖的那些事
“2025年6月21日,63岁的马景涛在杭州宋城景区直播演出时突然晕倒,后经团队确认为低血糖所致”。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将一个常见却极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低血糖,推到了我们面前。 低血糖绝非小事,它来得突然,处理不当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本文将从诊断、病因、预防、急救四个方面,带您读懂低血糖—“燃油警报”那些事。 如何判断“警报”已拉响?—低血糖的诊断 诊断低血糖,需要结合“硬证据”、“现场症状”、“补充糖后症状迅速缓解”三方面。 一、 硬证据:血糖值 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标准:血糖值低于2.8 mmol/L;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标准:血糖值低于≤3.9 mmol/L。 二、 现场症状:身体的求救信号 当血糖开始下降,交感神经系统会最先被激活,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心慌、心悸(心跳加速) 手抖、出冷汗(尤其是手心、额头) 强烈的饥饿感 焦虑、莫名紧张 面色苍白 如果此时没有及时补充能量,血糖继续下降,大脑这个“耗能大户”就会因为能量短缺而“死机”,出现中枢神经症状: 注意力不集中、头晕、视物模糊 口齿不清、反应迟钝 走路不稳、像喝醉了酒 严重时:嗜睡、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重要提示: 有些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无感知性低血糖”,即血糖已经很低,但没有任何先兆症状,直接进入昏迷状态,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 三、补充糖后症状缓解 摄入糖分(如喝糖水、吃糖果)后,上述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你的“燃油”为何会告急?—哪些人容易得低血糖? 低血糖的主要病因可分为糖尿病相关和非糖尿病相关两大类。 一、 糖尿病相关(最常见的原因) 药物过量:胰岛素注射剂量过大;或口服降糖药,尤其是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用量不当; 食物摄入不足或延误,或因呕吐、腹泻导致吸收不良; 运动消耗过大:空腹时进行了剧烈或长时间的运动。 二、 非糖尿病相关(相对少见) 1.餐后低血糖:多见于肥胖或糖尿病前期人群。进食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在血糖已经下降后,过多的胰岛素还在工作,导致餐后2-4小时出现低血糖; 2.空腹低血糖:肝肾功能不全、胰岛素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缺乏升糖激素)、垂体功能减退等引起; 3.过量饮酒:尤其空腹饮酒。酒精会抑制肝糖原分解,中断身体的“自救”供能途径; 4.其他:严重营养不良、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防患于未然,拒低血糖于门外—科学预防之道 预防策略的核心就是:维持“收支平衡”,保持“沟通顺畅”。 一、 对于糖尿病患者:“精细化”管理 1.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外出或忙碌时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急救零食”; 2. 避免空腹运动,计划进行长时间运动前,应适当减少胰岛素或降糖药剂量,或提前补充一些碳水化合物; 3 勤测血糖:不仅测空腹和餐后,感觉不适时立刻测,运动前后测。对于“无感知性低血糖”者,更应增加监测频率; 4. 遵医嘱用药,不自行调整; 5. 酒精限量,避免空腹饮酒,饮酒时一定要吃主食。 二、 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健康化”生活 1.均衡饮食,拒绝极端: 不要过度节食,避免“糖分过山车”(即一次性摄入大量甜食后又长时间不进食); 2.少食多餐:对于有反应性低血糖倾向的人,采用一日5-6餐,每餐七分饱的方式; 3.合理运动:运动前适当进食; 4.谨慎饮酒:饮酒前和饮酒中务必吃一些食物; 5.排查原发病:如果反复发生不明原因的低血糖,必须及时就医。 急救小贴士(“吃15等15”法则): 吃15:一旦出现心慌手抖等轻度症状,立即食用15-20克快速升糖的碳水化合物(如2-5颗葡萄糖片、半杯果汁、4-6颗水果糖)。 等15:休息等待15分钟,若症状未缓解,则再吃一次。 重要提示:如果患者已意识不清,切勿盲目喂食或喂水!应立即拨打120,让其侧卧,保持呼吸道通畅。 马景涛先生在杭州的这次意外,是一场有惊无险的提醒。它用最真实的方式告诉我们,低血糖不是小毛病,希望我们都能从这堂课中有所收获:学会规律生活,听懂身体警报,随身带几颗糖,安全、健康地演绎好生活的每一场戏。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01):16-13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41203-00705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医学中心 邓玉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