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企经济网
   

新人限时福利

合工大电气学子赴闽聚焦“科特派”,探索乡村振兴提质增效新模式
2022-08-08 12:08:24 来源: 浏览:233

为深入了解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7月20日至31日,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聚焦科特派”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科特派制度的发源地,在福建省开展为期11天的调研活动,了解科特派制度的沿革与发展,感悟科特派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探索乡村振兴提质增效新模式。

丈量·浸润祖国大地

“科特派”究竟是什么派?为了寻找答案,7月20日,团队走进“中国科技特派员第一村”——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进行调研活动。

“1999年的时候,为破解闽北各乡村发展难题,科技特派员制度也应时而生,我们溪后村就是起源地。”在科特派主题馆内,溪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魏长俊告诉团队。主题馆的展示墙上,一次次党和国家的关怀,一张张科技特派员的笑脸,一份份来自国务院的奖状,诉说着科技特派员制度从无到有,从福建走向全国的前史和现状。

行走在溪后村的田间地头,团队在一块田地里遇到了牛奶根种植大户邓伯,他正通过远程视频向科技特派员吴敬才请教植株抗旱的问题。“吴老师是全国第一个科特派,在我们村服务二十多年了。种地,在以前就是讲究天时和地利,但是后来有了吴老师,我们多了个人和。”说起科特派的技术帮扶,邓伯的脸上满是自豪的底气。

7月21日,团队采访了“一号科特派”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教授级农艺师吴敬才。回忆起23年前被下派到溪后村的经历,吴敬才说:“当时闽北遭遇洪灾,农业生产急需科技服务指导。我来自农村,国家培养了我,我就要回馈社会。”当年的吴敬才没有想到,接力23年,如今全国已有100万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农村一线,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他叮嘱大家一定要切身跨入基层,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图为团队在溪后村调研。吴泽城 供图

发现·聚焦中国精神 

是什么力量驱使科特派们奔赴祖国山海,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7月22日,团队前往福建省福州市寻找答案。

22日下午,团队来到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拜访首席科学家“世界菌草技术之父”林占熺教授。在菌草种植园里,林占熺向团队介绍说,菌草代替树木种植各种食用菌,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个世界难题;菌草根系发达,可以治理风沙保持水土,让沙漠“长”出绿洲。

“我就是希望菌草能够造福广大百姓,造福人类。”林占熺对队员们说。林占熺是全国首批科技特派员,闽宁扶贫协作期间,曾受任远赴宁夏传播菌草技术。从林占熺口中,队员们了解到,如今菌草技术已经在全国31个省的506个县帮助数以万计的农户脱贫致富,还被列为联合国重点项目,传播到100多个发展中国家。林占熺教授也跟队员们分享了自己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分享菌草种植技术的故事,高温酷暑,79岁高龄的林占熺汗湿衣襟,他对队员们说“你们要深入基层,把自己的知识与国家民族的需要结合起来。”

图为林占熺教授介绍菌草种植技术。 吴泽城 供图

回到办公室,团队与林占熺教授的女儿,同为菌草科技特派员的林冬梅老师展开座谈。林冬梅介绍了她早年出国留学,获得了新加坡居留绿卡和高薪稳定的工作,但是毅然在2003年回国,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的故事。“这毕竟是我的祖国,我希望能成为时代发展的见证者,更成为参与者。”林冬梅向队员们展示了她组织开发的菌草信息化服务云平台,现场演示了利用远程信息技术实时监控世界各地菌草种植的先进功能。身为新一代科技特派员,林老师说:“我们创新的是技术和手段,传承的是态度和精神。”

7月23日,团队来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这里有近十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内三分之二的研究员是科技特派员。在90后科技特派员朱业宝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存有近一万份不同稻型的种质资源库、室外野生稻异位保存圃。顶着42℃高温,朱业宝带着队员们走进水稻试验田。他介绍说,施肥、插秧、人工授粉杂交,试验田的管理要求极为细致,连水稻种植间距都必须精细到厘米。朱业宝告诉团队:“我们的手里是国家的粮食安全,是中国人的饭碗,所以我们做科研一定要细致再细致,才能最大化保证水稻新品种的鉴定与评价。”

在福州的几天里,团队在林占熺父女和水稻所科研人员身上看到,科特派们深入一线、脚踏实地、潜心研究的力量源泉,那就是科学家精神,就是中国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跟随朱业宝在水稻田调研。 吴泽城 供图

倾听·通达人民呼声

7月25日至27日,团队来到位于福建省福清市的国家级科技农业示范基地三华农业园进行调研。园区负责人许璐告诉团队:“我们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建立了田园产业研究院,组建了一支科技特派员‘集团军’,将在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同打造高层次科企合作平台。”团队在这里对话“新农人”,展开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科技赋农交流活动。

25日下午,团队在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杨锦嵩、福清三华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璐的带领下,前往三华农场四千多亩的田野大地进行实地调研。团队重点参观了在福建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陈钟佃指导下的“鳗鱼跃龙门”艺术稻田项目,并采访当地农业工作者和科技特派员。“我们不仅需要他们教我们怎么种,还需要他们教我们怎么卖。特派员老师教我们用各种方式宣传我们的农产品,说这个叫做‘附加值’,这个对我们很有用。”农业工作者陈大姐这样告诉团队。

26日-27日,团队于园区多媒体教室举办农科技交流讨论会。队员们结合院系特色和专业特点,向新农人展示了如“翼环航科——构建生态防控一体化平台”“生物替代·云智慧——生物基产品专业服务平台”等近年来在“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中较具有代表性且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创新成果,介绍各项目航拍测量、污染清理、播种浇灌等方面所具有的应用潜力。“我一看到活动通知,就报名参加了,因为可以学习。今天参加活动,果然学到很多东西,收获非常大。”新农人丁大姐表示,这样的交流为他们打开了崭新的视野。团队更加坚定了要用自己所学、以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念。

图为团队开展“对话新农人”交流讨论会。吴泽城 供图

感应·体悟时代脉搏

这是一个丰收的时节,也是一个挑战的时代。7月30日,团队来到福建省龙岩市雁石镇厦中村,参与“福香占”再生稻头季产量验收,领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及其科特派团队的工作风采。

“自从引进了谢院士团队选育的‘福香占’水稻新品种,我们种田的效益上来了,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也多起来了。”厦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袁涛涛告诉团队。随后,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张建福博士带领团队走进“福香占”验收区。张建福告诉团队:“昨天夜里刚刚下过大雨,这款水稻表现出了很好的抗倒伏性能。“福香占”作为再生稻,到8月底可以再次抽穗,9月底收割第二季,60天多收一季,省去犁田、耙田、插秧等环节,生产效率较高,能让生产者增加效益。”

上午9时许,中科院院士谢华安带领专家组进行现场验收工作。最终,“福香占”再生稻交出了亩产533.57公斤的丰收答卷。从过去一亩稻田产量只有一两百公斤,到现在的一千多公斤,这是水稻育种专家刻苦钻研、不懈创新取得的科研硕果。团队队员纷纷表示,要学习水稻所“老-中-青”三代科技特派员接续奋斗的精神,在属于青年的新时代中建功立业。

下一步,团队将整理在八闽大地的所见所闻,总结科特派制度的经验并形成报告,结合“科技·专业·院系”特色亮点探索乡村振兴提质增效新模式,助绘宏伟蓝图。

图为团队同谢华安院士、廖深洪副市长、张建福所长合影留念。 吴泽城 供图

作者:吴泽城

Tags:工大 电气 学子 聚焦 特派 探索 乡村 振兴 增效 模式 发布者:晨晨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良心揭露柿饼市场惊天骗局!亲赴产地,发现富平柿饼真相! 下一篇池黄高铁墩上特大桥系杆拱主体完工
热门推荐

推荐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