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年手术麻醉|一份写给家属的安心书
随着医疗与公共卫生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平均寿命显著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多,也就意味着需要接受手术的老人越来越多。很多家属会担心:“他(她)年纪这么大,还能受得了麻醉吗?” 答案是:风险确实更高,但并不是手术和麻醉的禁区。真正关键的是——老人心肺等器官的“底子”有多少、慢性病控制得怎么样、麻醉方案能不能因人而异。下面就和湘雅三医院麻醉医生一起,认识老年麻醉的风险和保障。 为什么风险更高? 心脏储备变少:血管弹性差,心脏应激反应慢,遇到手术刺激更容易血压大起大落。 肺功能下降:肺活量小了,一旦暂时通气不足,血氧下降得比年轻人快。 大脑更敏感:代谢活性下降,术后更容易出现短暂的谵妄或记忆障碍。 肝肾代谢慢:药物排不出去,同样剂量作用得更强、更久。 老年人用麻醉药:为什么要更谨慎 吸入麻醉药:随着年龄增大,老年人对吸入麻醉药更敏感,同样的麻醉效果所需浓度更低,常常只需要年轻人用量的七八成,大体规律是从40岁起每10年降低约6%。 静脉麻药:老年人使用丙泊酚、咪达唑仑等麻醉时,往往只需年轻人的一半剂量即可,但更易引起呼吸变浅和血压下降,因此医生会小剂量、缓慢滴定,根据反应随时调整。 镇痛药:对芬太尼、舒芬太尼等更敏感,需要“更轻更细”的控制,既保证止痛,又减少呼吸抑制和谵妄。 手术前:医生会做哪些准备? 心脏方面:参考国际标准(ACC/AHA 指南),先看有没有近期心梗、心绞痛或心衰,再结合日常体力(比如能不能上两层楼)判断心脏能承受多少。必要时请心内科一起评估,提前把血压、心率和缺血风险控制好。 呼吸方面:慢阻肺、长期吸烟或肥胖的患者,可能需要做胸片或肺功能。医生会建议尽量提前戒烟、做呼吸训练,术中采用保护肺的呼吸策略,术后鼓励排痰、早下床,减少肺部并发症。 其他情况:肝肾功能不好、贫血或电解质紊乱的患者,会先纠正后再手术。正在服用抗凝药的老人,医生会根据药物停用和“安全时间窗”来调整麻醉方式,避免出血风险。 手术中:如何层层把关? 呼吸管理:诱导前先把氧储备灌满,手术中用呼吸机精细调节气体进出,避免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 循环管理:实时监测血压、心率,补液遵循“少而稳”,必要时用短效药物稳定循环。 用药策略:首选短效药,小剂量、慢推,边看反应边调整,还会用监测设备来判断麻醉深度,防止过量或苏醒延迟。 体温维持:用保温毯和加温输液保持体温,避免低体温导致的凝血障碍和感染。 镇痛衔接:采用多模式镇痛(硬膜外、神经阻滞、非甾体类药物+少量阿片),既能止痛,又能减少副作用。 苏醒过程:只有在呼吸、循环稳定后才拔管,避免骤然波动,让患者平稳醒来。 结语 老年人确实比年轻人更容易在手术和麻醉中遇到风险,但风险并不等于危险。通过术前全面评估与优化,再加上术中精细监测和管理,大多数风险都能被提前识别并有效降低。麻醉医生每天做的,就是把这些细节一环扣一环地守护好,让老人能够安全完成治疗。 家属们要理解:年龄带来的风险无法回避,但有了医生的努力和家属的配合,老人完全可以安心入睡,平稳醒来。 (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麻醉科 常欢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赵浣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