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十余载,逐梦核电 ——中国能建浙江院在绿色转型中展现硬“核”担当
从手绘地图到多元技术融合,从山海间艰难徒步到“华龙一号”落地实施,有一支队伍,在东海之畔默默编织浙江的核电图景。从山海之间的首次踏勘到沿海核电集群的崛起,他们以系统思维谋布局,以技术创新破难题,以坚守担当促落地。 他们,是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能建浙江院)一代又一代的电力设计人,以远见、坚守与实力,为托起中国能源“核”心脊梁奉献着智慧力量。四十余年来,中国能建浙江院深度参与浙江省核电事业从规划到落地的全过程,在我国核电蓬勃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厚的浙江院印记。 作为中国核电起步的地方,目前,浙江省已有4个在运在建核电基地,核准在运在建机组17台,装机1648万千瓦,占全国的16.42%。其中,在运机组11台、装机916万千瓦,居全国第三,核准在建机组6台、装机732万千瓦,与福建并列全国第二。
秦山核电站 踏浪先行!徒步丈量间谋划核电布局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浙江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电力需求持续攀升。也正是在那个技术条件有限、交通不便的年代,浙江院电力设计队伍,通过“图上选点+实地踏勘”的方法,系统搜集整理了浙江沿海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关键数据,一点点摸清各区域核心参数。这一切,不仅支撑了火电项目建设,也为后续核电项目选址储备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2004年浙西内陆核电规划选址启动后,浙江院核电团队足迹遍布衢州、丽水、金华、杭州等地,共筛选出17个潜在厂址,于2005年12月完成了《浙西核电项目规划选址报告》,推荐3个优选厂址进入深入论证阶段。 2005年浙江沿海核电规划选址启动后,浙江院核电团队对嘉兴、舟山、宁波、台州、温州等地进行了全面普选,编制完成了《浙江沿海核电厂址普选报告》,共筛选出15个潜在厂址,推荐了象山金七门、苍南三澳等重点厂址开展后续的深化论证工作。 与此同时,秦山扩建、三门等核电项目尚在酝酿阶段,浙江院前瞻性介入电网接入与送出工程的关键研究。通过精准分析,在电网公司的指导支持下,浙江院提出了创新、高效的输电方案,多项成果成为浙江后续沿海核电送出工程的重要技术参考。 回头来看,那段“一手火电勘测、一手核电准备”的岁月,更像是一场无声而关键的能源筑基工程——它不只是技术的储备,更是一代电力设计人面向未来的远见和坚持。 从内陆到海岛,核电选址“地图”这样绘成 受浙江省发改委、能源局委托,自2004年起,中国能建浙江院开始做一件大事——他们深入浙西内陆,跑遍浙江沿海,踏勘东海海岛,在全省范围内展开多轮核电厂址的系统选址工作。三门、金七门、三澳……可以说,浙江未来核电的“地图”,就是从那时起,被一笔一画精心绘制出来。 2010年至2011年,《浙江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项目全面启动,数十位院士参加。其中的能源与电力发展课题组,浙江院是主要参加单位之一,负责《核电开发规划和前景研究》等报告的编制工作,提出了“沿海为主、海岛补充”的布局思路,为浙江核电发展提供了系统性规划支撑。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浙江院起草了《日本福岛核事故及对浙江核电发展再研究》报告,并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对内陆和沿海核电厂址进行全面复核,进一步优化储备厂址清单。同时再次启动海岛核电选址工作,对宁波、台州、舟山、温州等地的海岛进行了全面踏勘,并针对海岛厂址的特点,对电力送出、核应急等开展专展专题研究,共选出11个可能的海岛厂址。2014年10月,《浙江省海岛核电开发研究专题》通过国家能源局组织的评审,推荐4个海岛核电优选厂址开展深入论证。 坚守!前期工作背后的硬“核”力量 核电建设,前期工作是关键,而前期工作的推进,离不开高效的协作机制。浙江院与核电专业设计院组成联合体,整合技术与资源,承担了包括三澳、金七门、浙西、海岛核电等在内的多项重大核电工程的初可研、可研工作。 苍南三澳核电项目,依托浙江院前期工作成果,仅用三个月就完成初可研工作,并于2009年9月通过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评审。2010年开始可研工作,受福岛核事故影响,工作一度搁置。经过反复论证,技术路线几度变更,最终于2020年9月获核准。 金七门核电项目,同样一波三折,坚守十余载终获曙光。该项目于2009年下半年联合开展初可研工作,受福岛核事故影响,工作一度搁置,2014年开始可研工作,最终于2023年12月获核准。 在这漫长的前期工作中,浙江院除承担常规岛、岩土勘察、地形测绘、电力系统、取排水方案等工作外,还承担了水文观测、环境资料调查、气象观测等数十项专题工作。特别是电力规划、取排水方案等关键专题研究,充分发挥属地优势,不断优化方案。比如,在金七门核电项目中首次采用了暗涵取水方案;在电网公司指导支持下,紧密结合电网规划,提出一期500千伏、二期和三期特高压送出的分步实施系统方案。
金七门核电站效果图 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历尽波折,正如某核电总体院同事所言:“我们的项目十几年来反复论证,因为方案变化、福岛事故、专家质疑,主管换了五任,但浙江院的团队从未放弃,始终坚守。”正是这份不离场的坚守,让三澳、金七门等核电项目从蓝图走向开工,也让浙江院的专业精神,深深镌刻进浙江核电发展进程。 全链实力,护航项目落地开建 在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前行的同时,浙江院始终没有停止自我超越的脚步,团队持续强化核心设计能力,积极布局AP1000、“华龙一号”等常规岛模拟设计,为下一个重大项目的承接夯实技术基础。 2020年12月,浙江院承担常规岛及BOP设计工作的三澳核电厂一期工程正式开工,那一刻,不仅是一个项目的开始,更是浙江院团队数年心血从图纸走向现实的生动见证。项目执行中,团队严格遵循核电设计标准,确立“标准化、精细化”原则,系统构建起覆盖工作流程、设计深度与质量管理的制度体系。 浙江院在严格执行核电站设计标准及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将火电设计中优化经验应用到核电项目,实现跨领域技术的融会贯通。设计过程中始终紧贴需求,加强开口项管理,不断提升现场技术服务的响应速度与支持力度,为核电项目的高效推进提供了坚实后盾。 2024年,浙江院再启新程,相继签署签订三澳核电二期常规岛及BOP设计合同、金七门核电一期BOP分包合同,持续彰显其在核电建设领域的深厚实力与重要地位。从最初的规划选址到施工图设计,从AP1000到“华龙一号”,浙江院已逐步构建起覆盖核电工程全流程的设计能力,真正实现了从宏观规划到微观实施的全链条技术布局——它不仅仅是一家设计院,更已成为中国核电设计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布局未来,拓展核电业务边界 不止步于现有成绩,浙江院的核电新征程仍在延续。在扎实推进现有核电项目的同时,浙江院积极谋划长远发展,持续推进后续厂址储备与纳规工作。按照新形势下核电选址规范,结合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对现有厂址开展复核选址,推动相关厂址纳入下一轮国家核电中长期规划,为浙江核电长远发展储备资源。 深化产业耦合,不断拓展核电业务边界,丰富核能应用场景。加强技术融合,加强海岛核电送出、核电与新能源协同送出等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开展特高压技术在核电项目中的应用研究,在三澳核电二期项目中推进国内首个核电特高压接入方案。
山海为证,四十载耕耘见初心。未来,随着浙江省一批核电项目的加快推进,浙江院将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浙江核电高质量发展、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更多力量,让核能之光照亮绿色发展之路。(来源:中国能建浙江院 通讯员:吕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