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具身智能闯关商业化,智元领跑场景争夺战
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展台上,智元机器人与合作伙伴展示的具身智能物流分拣作业,成为了技术走向应用的鲜活例证。当机器人流畅完成“抓取-识别-分拣”全流程时,行业似乎嗅到了商业化的加速信号。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在大会期间透露,公司已在线下部署了数千台机器人,并在物流、汽车制造、商业服务三大场景中验证了技术可行性——从电商仓储分拣到4S店高危搬运工替代,再到营业厅智能导览,具身智能正走出实验室,直面真实世界的需求与考验。
在姚卯青看来,当下具身智能的产业节奏与早年智能驾驶的发展轨迹高度相似:技术尚未固化,新玩家争相涌入,但商业化验证的窗口期正在快速收窄。他直言,今年下半年将是行业密集“交卷”的关键节点。随着头部企业估值水涨船高,市场将用营收与场景实效作为衡量标尺,“实战检验”成为淘汰赛的第一关。他更预判,行业格局将在未来两年内初现分化,只有那些能打通“硬件迭代-场景深耕-数据反哺”闭环的企业,才可能赢得持续竞争力。“这注定是六边形战士的赛道,”姚卯青强调,“单点突破者将逐渐失去声量。” 落地场景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决定着商业化的“钱景”。目前智元机器人的三大主力场景各有痛点与机遇:物流分拣追求极致效率,需突破复杂物品识别的准确率与机械臂速度瓶颈;汽车制造场景聚焦高危工种替代,对安全性与环境适应力要求严苛;商业服务则需平衡交互自然度与成本。尽管订单从数十台到数百台量级陆续落地,但规模化复制仍需跨越场景定制化成本高、技术泛化能力不足等障碍。姚卯青曾表示,大部分同行都在“抄他作业”,侧面印证了可盈利场景仍属稀缺资源。
国际市场的拓展为商业化注入新变量。智元已在北美、欧洲、日韩等地布局,瞄准人力成本高昂地区的零售、汽车和服务业。海外客户对自动化方案的积极态度,印证了降本增效的全球性需求。然而,跨区域部署需应对产品认证、本地化适配、售后体系搭建等多重挑战,这对企业的综合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智元机器人的探索揭示了一条核心法则:具身智能的“钱景”不在于炫技,而在于能否将技术转化为可规模化、可盈利的场景解决方案。当行业集体步入“交卷时刻”,市场终将青睐于那些能把实验室成果真正转化为仓库流水线、4S车间与营业厅等实际场景应用的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