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企经济网
   

新人限时福利

仁会生物:填补中国糖尿病、减重两大领域创新药空白
2025-07-14 16:17:03 来源: 浏览:20

GLP-1,生物医药领域核心赛道之一,目前全球有上百个GLP-1类管线处于临床阶段。在中国,最早开启GLP-1类药物研发的,是一家叫做仁会生物的创新生物药企。自1999年出发,于2016年获批中国糖尿病领域第一款创新药谊生泰,2023年获批中国减重领域第一款创新药菲塑美,打破两大领域创新药空白。

“1999年,公司从一间实验室起步,没人相信中国能做原创新药。”仁会生物总经理左亚军说,“更没人想到,这条路要走这么多年。”

抉择:走进无人区

世纪之交的中国医药界,仿制药是绝对主流。原创?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无异于孤身走进荒漠。

“2002年加入华谊生物(仁会生物前身)时,我放弃了集团稳定的职位和收入。”左亚军坦言,吸引她的是伍登熙教授与孙玉琨教授描绘的蓝图——做中国自己的GLP-1创新药,瞄准的是当时国内尚无更好治疗手段的2型糖尿病患者。

方向定了,艰难才刚刚开始。当时国内生物医药基础之薄弱,如今难以想象。“基因测序?样品得寄到德国。做药效研究?国内连合适的动物模型都没有。”她回忆团队一次次北上“求经”的经历,“有时为了一个关键实验的评价方法,往返京沪,一折腾就是大半年。”

坚守:全人源GLP-1的“孤勇”

更大的挑战在于核心路线的选择。当时国际学界普遍质疑:天然人源GLP-1半衰期极短,仅几分钟,怎么可能成药?权威观点认为必须改造延长其半衰期。

“我们合成、筛选了上百个结构,包括长效改构体,但最终,我们选择了最难的——全人源的贝那鲁肽。”这个决定源于朴素的科学信念:结构与人体自身分泌的GLP-1完全一致,理论上免疫原性最低,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可能更优。

质疑汹涌而至。“外国专家都说不行,你们凭什么能成?”压力如山。转机出现在与国际药理学联合会主席Paul Vanhoutte教授的一次关键交流。Paul教授的话点醒了他们:“‘上帝’的设计比人聪明。一个药物如果能够像人体内原有物质一样‘需要时出现,不需要时消失’,那可能是最理想的。”

这坚定了团队的信心。多年后,基础研究才揭示了天然GLP-1的作用机制——短时间激活受体,后续效应却能持续覆盖餐后血糖高峰。这完美解释了贝那鲁肽虽短效却高效的原因。

2012年,仁会生物提交了贝那鲁肽冻干粉制剂的上市申请,至此研发之路已经用时13年。

然而在新药评审答辩时,有专家提出“进口产品都是水针,冻干粉制剂在临床上依从性较差”的质疑。其实,在对800多种配方和上万个样品筛选的基础上,仁会生物在2012年已经取得突破,做出了贝那鲁肽水针并获得了国际专利。

知晓这一情况后,临床专家鼓励仁会生物直接提交水针上市申请。为了让水针在符合注册法规要求的前提下获批,仁会生物奔走在注册司和CDE之间寻找解决办法,得到了上海市政府、CDE和上海药监局的指导和帮助。

“我们花了两年时间才把注册路径走通,到2015年终于可以审评了, ‘7·22’来了。”左亚军说。

2015年7月22日,CFDA(现NMPA)发出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公告(2015年第117号),组织对临床试验机构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检查。“7·22”是中国临床试验发展的分水岭。

那时药企面临两个选择:要么自主撤销申请,要么坚持申请。如果选择后者,那么在接下来的核查中若出现问题,该药品的研发公司三年之内不能提交上市申请。大多数药企先后撤销了申请,因为在当时的行业环境下,“注水的”临床似乎成了一种习惯,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标准提高,大多数机构只有这一种选择。

贝那鲁肽的临床试验在全国23个中心进行,共有四五百例病人参与了临床试验,如被发现有任何一点主观故意造成的问题,都会让公司十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当时,合作的23个研究中心都是优中选优,内分泌科全国排名前列,仁会生物对研究中心有信心,加上自身多年新药研究一贯的实事求是,坦然选择了接受审查。最终贝那鲁肽通过了13位专家为时两个星期的严格审查,完成了获批前最后一步。

拓荒:闯入减重“空白之地”

2016年底,贝那鲁肽(谊生泰®)终于作为中国首个原创糖尿病药物上市。同时,医生们反馈的另一现象让左亚军看到了新方向——许多使用贝那鲁肽的“糖胖”患者,体重也明显下降。

“那时,‘肥胖是病’的观念在国内还很淡薄,减重药物研发几乎无人问津。”她清晰地记得数据:中国超重肥胖人口已居世界首位。而全球范围内,安全有效的减重药物屈指可数,历史上因严重副作用(成瘾、心血管风险等)撤市的药物不在少数。

2018年,团队再次踏入“无人区”,启动贝那鲁肽的减重适应症开发。这次,拦路虎是“无章可循”。

“国内没有获批的减重新药,没有临床试验指南,审评规则也是空白。”左亚军回忆,团队在递交全国首个减重药临床试验申请时,也向药监部门发出了沟通的呼声。回应迅速而有力:2018年7月6日,国内顶尖专家齐聚北京,召开了首次减重创新药专家评审会,确立了核心原则——疗效明确是基础,安全性是重中之重,必须全面评估药物对器官的潜在影响。这些原则后来成为我国首个《体重控制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基石。

2023年7月,贝那鲁肽注射液(菲塑美®)获批用于体重管理,成为中国减重领域首款原创新药。临床数据印证了其差异化优势:3-4个月减重6%-13%,停药后反弹率仅0.78%;更关键的是,其减去的体重中,肌肉流失占比(约16.5%)远低于其他GLP-1药物(29.8%-40%)。

面对国际巨头涌入和国内百余个GLP-1在研管线的白热化竞争,左亚军对贝那鲁肽的“短效全人源”特质充满信心。

“它模拟人体自身GLP-1的脉冲式分泌,随餐给药,符合生理节律。”她特别提到一个潜力巨大的群体——肥胖备孕女性。“长效GLP-1药物因动物实验中显示生殖毒性,停药后需等待数月才能备孕,且面临反弹风险。菲塑美®在研究中未发现相关毒性,减重迅速,停药即可备孕,这是独特的临床价值。”

回望:慢,即是快

二十余年,左亚军带领团队填补了中国糖尿病和减重两大领域原创新药的空白,她的初心却始终朴素。

“做药,尤其是慢性病用药,安全性和疗效永远是基石。患者可能要用几十年,容不得半点闪失。”左亚军说,“GLP-1赛道现在很热,上百个在研产品。这是好事,说明行业在进步。但创新药研发,尤其治病救人的领域,相比其他赛道,更需要愿意沉下心的长期选手。扎扎实实的慢,往往才是抵达真正创新的最快路径。”

Tags:生物 填补 中国 糖尿病 减重 领域 新药 空白 发布者:千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良心揭露柿饼市场惊天骗局!亲赴产地,发现富平柿饼真相! 下一篇仁会生物:全球肥胖危机下的“上..
热门推荐

推荐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