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仁会生物:全球肥胖危机下的“上海答案”
随着国家卫健委推行“体重管理年”行动已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科技正颠覆传统的减重模式,由仁会生物自主研发的贝那鲁肽带来更加健康、安全的减重药物“上海答案”。 如今,肥胖已然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根据《世界肥胖地图2025》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29亿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其中肥胖人群达11亿。2035年全球超重/肥胖率或达51%,约40亿人受影响。中低收入国家增速最快,如非洲、东南亚地区肥胖人数预计增长200%至400%。在中国,由于许多人的饮食以面食和糖类为主,肥胖和超重问题更是日益突出。 面对肥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健康体重管理”列为民生重点工程,国家卫健委推行的“体重管理年”行动已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站在2025年的门槛,我们见证着传统“少吃多动”的减重模式正被科技颠覆,体重管理正从经验医学迈向数字医学的蜕变。 在与肥胖的百年博弈中,上海仁会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仁会生物)带来我国减重治疗领域第一款原研药物——全人源GLP-1受体激动剂贝那鲁肽(菲塑美®)的突破性进展。作为全球首个氨基酸序列与人体天然GLP-1完全一致的全人源药物,贝那鲁肽不仅填补了我国减重治疗领域的新药空白,更挑战了减重药物的安全性新高度。《华东科技》采访到仁会生物总经理左亚军女士,听她对减重药物治疗的深刻理解。 H:华东科技 Z:上海仁会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左亚军 H.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国超重/肥胖人群已超50%,成人肥胖率呈快速增长趋势。您如何看待这一数据背后的公共卫生挑战? Z:我国超50%超重肥胖率反映出肥胖问题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挑战。超重肥胖与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密切相关,会显著增加个人的患病风险和社会的医疗负担。 当下,肥胖危机由多因素导致,其中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超重肥胖率上升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中,体力活动减少,人们的工作多以久坐为主,同时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饮食模式逐渐流行,加之电子产品的普及使人们的闲暇时间更多用于静态活动,如看电视、玩游戏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能量摄入与消耗失衡,进而引发肥胖问题。 面对肥胖难题,我认为需全社会共同应对:政府、医疗机构、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政府应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制定相关政策来促进健康饮食和增加体育锻炼;医疗机构要提高对肥胖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企业可以在食品生产、销售等环节提供更健康的选择;公众则需要增强健康意识,主动改变生活方式。 H:作为全球首款全人源GLP-1受体激动剂,贝那鲁肽在应对肥胖诊疗挑战中的定位是什么? Z: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5款获批用于肥胖治疗的药物,其中两款为国产仿制药,两款为进口原研药,贝那鲁肽是唯一一款国产原研药,也是全球首个且唯一的全人源GLP-1受体激动剂,2023年获批上市,改变了我国减重领域无创新生物药的历史,为我国肥胖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通过模拟天然GLP-1,作用于中枢神经产生饱腹感,延缓胃排空,从而起到减重的作用。 贝那鲁肽的突出特点是安全性高,因此,我们的市场定位是聚焦对药品副作用敏感、对安全性格外关注的人群。首先是肥胖的备孕患者,与单纯超重/肥胖患者相比,这类患者控制体重的重要性、迫切性更加明显,更在意用药安全。贝那鲁肽是目前唯一一款未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遗传与生殖毒性的GLP-1类药物,生殖安全性高,并且半衰期短,停药后即可备孕,而其他GLP-1类减重药物则需要在妊娠前数月就停药。 其次是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他们处于生长发育重要阶段,尤其注重药物安全性,同时关注治疗周期,减肌占比,以及是否会带来情绪问题。贝那鲁肽治疗周期短,约3~4个月,并且在减重的同时肌肉流失少,对情绪影响小,所以适合生长发育期患者。 对于肥胖症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始终是一线的治疗方式,贝那鲁肽作为一种药物治疗方式,应该与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相结合,应用于肥胖综合管理。贝那鲁肽适用于两种人群:BMI≥28kg/m2者,或BMI≥24kg/m2伴随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患者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医生处方用药,以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H:贝那鲁肽最初获批用于糖尿病治疗,为何选择扩展至减重适应证? Z:最初,贝那鲁肽获批用于糖尿病治疗,临床医生反馈该药物在治疗糖尿病患者过程中,比进口产品减重效果好,腰围减得快,且减的主要是内脏脂肪,对患者有益。随着反馈增多,我们也意识到这是产品的一大优势。 一方面,临床医生在使用过程中开展了一些临床实验并积累了相关数据,表明该药物具有较好的减重效果,尤其是针对内脏脂肪的减少,为开展减重临床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肥胖人群大多自认为没有其他毛病,不愿因减肥引发其他问题,对产品安全性要求极高,而贝那鲁肽的优势恰恰在安全性上,可以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基于此,我们尝试与国家药监局沟通,申请并开展了我国减重领域的首个注册临床研究。 H:相较于进口GLP-1类药物,贝那鲁肽的分子结构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如何转化为临床优势? Z:从分子结构而言,贝那鲁肽和人体肠道天然分泌的GLP-1有着一致的氨基酸序列,100%同源。 人体天然GLP-1的分泌具有显著的节律特性,空腹状态处于较低水平,进食后在食物刺激下快速大量分泌,因此在一天内,GLP-1在血液中的波动呈现三个餐后“高峰”,随后出现“波谷”的脉冲模式。贝那鲁肽随餐给药,模拟天然GLP-1分泌模式,更加符合正常人的生理节律。 有研究表明,肥胖患者在餐后60分钟,他的GLP-1分泌比正常人要少,所以食欲会更加旺盛,导致肥胖。所以我们就致力于说开发一个产品,正好弥补这60分钟的分泌不足,但是也不去做得更长,不想增加患者的额外风险。 与长效GLP-1类药物相比,贝那鲁肽半衰期短,完全模拟天然GLP-1快进快出的特点,降低了长期刺激GLP-1受体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给肥胖患者治疗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希望他体重下降,我们更加希望改善全部代谢,血糖能够正常,血压能够正常,血脂也能够正常,然后减重结果能够长期保持, 没有反弹这样的担心。 我们希望患者不仅要健康的减下来,还要健康的保持下去,成为更健康的自己。 H.对于上海在慢性代谢疾病的临床诊疗和创新环境,有什么想说的吗? Z:在慢性代谢疾病的领域,上海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包括众多医疗机构和医学院,为糖尿病和肥胖慢性病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上海的创新药企业数量众多,推动了糖尿病和肥胖慢性病药物的开发。 上海政府深度理解生物制药行业,并且非常懂药企,能够提供从靶点发现到产品上市的全方位支持,减轻了企业的研发压力,并不断优化创新药的支付端政策,帮助解决药品进院的问题,提高了药物的可及性和患者的用药体验,不断推动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 在政策的助力下,贝那鲁肽未来计划拓展儿童青少年的减重和糖尿病缓解适应证,并探索脂肪肝和抗凝血药物的研发,致力于为更多患者带来创新药的福音。(转自:《华东科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