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筝名曲《渔舟唱晚》的传承与普及
《渔舟唱晚》是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娄树华先生于1938—1939年之际,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兮》为素材,以十三弦筝,五均调律定弦和弦柱乐器的特殊结构和性能为前提,在老师魏子猷版本《渔舟唱晚》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创作而成。音乐风格既具有鲁、豫筝派特点,又有古琴音乐的静雅气质,继承传统的同时,立足时代创新,这是筝乐创作迈出的一大步。作品结构简单、技法简朴无华却历久弥新、雅俗共赏。乐曲的前半部分,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 “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一、《渔舟唱晚》的传承 魏子猷先生,河南遂平人,相传出身于逊清小吏,自幼喜爱音乐, 琴、筝、琵琶、笙、管、笛、箫丝竹,管弦之乐件件皆通,惟业精于筝。当时受业于魏先生之门者有:蓟县娄树华、高阳梁在平、绥化周希文、玉田王子儒等人。继承其艺业且有卓越贡献者为娄树华先生。他是继魏子猷之后中州筝派杰出的艺术家代表之一。 娄树华先生,字荫堂号权中,生于1907年5月,卒于1952年5月,河北省玉田县人。1925年来到北京“道德学社”尽苦劳(即以劳动为主的义务行为)维持生活和完遂他提高文化素养的愿望。尽义务时,结识了同在道德学社的河南遂平魏子猷先生并经常参与魏家家庭音乐活动,久而久之,便因同道同学关系,专诚求学筝艺,师事魏子猷先生门下。树华先生,必恭必敬,亦步亦趋的按照魏先生的传统教学方法研习古筝;先熟读乐谱,再行操缦,每首筝曲,每个指法都是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学到手的,因此树华先生对筝艺基本功和传统音乐艺术修养,多是千锤百炼过得硬的。 魏老师逝世后,树华先生便以筝艺为己任,责无旁贷肩负起宣扬推广中州古筝艺术来。30 年代中期,经常参与在京音乐界的活动,如定期在电台广播古筝独奏;参加音乐会表演古筝节目等等,这对宣扬民族乐器“乐中筝”,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35年他参加了“中国音乐旅行团”赴欧洲的旅行演出,先后到瑞士、奥地利等国,最后绕道苏联莫斯科回国。据当年《沙漠画报》报道,“中国音乐旅行团”在维也纳这座世界闻名的“音乐之城”成功的表演活动,使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乐中筝”受到了国际上的称赞和推崇,为祖国音乐文化争得了光辉和荣耀。1936年5月20日树华先生等赴欧旅行演出,载誉回国不久,应上海百代公司(唱片公司)特邀灌制了“北派”古筝(十三弦筝)唱片一张:正面《天下大同》,另面《关睢》。这是树华唯一的珍贵的音响资料,它是中国古筝近代史上重要的物证之一。 为了充实教学内容和施教方便,娄先生在魏子猷的传谱“中州古调”的基础上,又移植了古琴曲、江南丝竹曲等曲目充实了古筝曲的内容,并借鉴了古琴减字谱的指法字母和名称,改造了工尺谱为专用的“古筝指法谱”;同时还编订了《古筝练习曲二十一首》以及用于表演和教学的《古筝曲选集》。虽然限于经济条件,没有刊印谱本行世,但经他的门人弟子专业音乐工作者在教学、表演工作中的辗转传述过程中得到继承推广。 娄先生《渔舟唱晚》的定稿在1936年下半年,之后又不断加工修改,直到1948年还在改动。当时曹正先生(娄先生学生)建议娄师对《渔舟》一曲,要固定其谱,以利后学,因为它是比较完善具有时代精神的佳作了。 当时娄先生改曲的动机和做法,是强调反复后的变化,其指导思想是向七弦琴的大曲看齐,经曹正的倡议和娄师首肯,就以其从师所学的《渔舟》为施教的蓝本了。之后,娄师也没有另为新曲(修改了的《渔舟》)传世。 二、《渔舟唱晚》的普及 曹正原名郭成学,字缉光。1920年12月31日出生,1998年4月13日病逝,辽宁新民县人。他是中国著名的古筝演奏家、理论家、教育家。1936年来到北京道德学社并随娄树华先生习筝,深得先生喜爱与真传,《渔舟唱晚》也成为他传承筝乐的代表曲目,他走到哪里《渔舟唱晚》就响起在哪里。今天我们无论是在舞台上、广播里或是在电视里,都会听到这首悠扬的乐曲,这与他辛勤推广和普及是分不开的。 自1948年曹正先生在南京国立音乐院任古筝教师开始,就首次将古筝这件民间乐器带到高等学府,之后50年代又在东北鲁艺即沈阳音乐学院任教,1964年参与了中国音乐学院建院并任教,几十年专业教学期间还曾到西安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地讲学。 1984年曹正先生提出了古筝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并且身体力行,相继在北京第六幼儿园、北海幼儿园、官园等地开办了古筝幼儿班,他在这些稚嫩的心田里,扎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曹先生毕生所授学生近千人,学生里不仅有专业学生也有大量业余古筝学生,《渔舟唱晚》是必学必考曲目,无人不会无人不精,正所谓“全员普及”也不为过。 1947年曹正在徐州举办了我国第一个售票公演的古筝专场音乐会,一曲《渔舟唱晚》惊动彭城。50年代初他又先后为中央和地方广播电台录制了13弦古筝曲几十首,并制成《广播独弹十三弦》盒式磁带,与此同时,中国唱片公司出版了他独奏的《渔舟唱晚》《高山流水》和《天下大同》三首乐曲的唱片。1952年他与朱郁之合作,将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改编为筝、二胡二重奏,获辽宁省音乐创作一等奖。自此,曹正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苍劲古朴而深沉含蕴。 1946年6月曹正编辑了《古筝谱》,这是古筝界最早的简谱油印本之一,书中介绍了古筝的历史渊源、演奏指法及曲谱,虽然只是薄薄的一本,但“芥子纳须弥”,有“尺幅具千里之势,既能入门,也能深入学习”。 1954年曹正先生在东北音专任教期间撰写的《古筝课教学大纲》,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古筝专业教学史上的第一份教学大纲。这个教学大纲的设计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参考价值。撰写这份教学大纲的同时,曹正还进行了曲谱的收集、选编以及练习曲的编写,并对古筝演奏法进行了理论性的研究,为古筝教材、古筝演奏理论的建构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更为古筝的传承普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渔舟唱晚》的普及更是水到渠成。 曹正先生作为理论家,毕生发表了研究性论文100多篇,30多万字,例如《工尺谱的来历》《民间音乐标题介绍》《谈筝的演奏技术及其革新》以及《筝曲〈渔舟唱晚〉的介绍》《关于二四谱和二四谱与工尺谱关系的探讨》《关于古筝历史的探讨》《河南古筝曲和河南曲子》《历代文艺作品中的筝》《重视古代乐谱的研究》,文章囊括了古筝艺术研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对于当今的筝艺发展依然有很多值得借鉴参考的价值,也是《渔舟唱晚》传承普及的理论支撑。 《渔舟唱晚》已然成为古筝艺术中最具影响力、代表性的作品,更是能够代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乃至东方音乐文化之瑰宝。它的传承与普及离不开魏子猷、娄树华、曹正先生几代筝人的无私奉献,吾之后辈必将其传承发扬光大。 培养古筝爱好者。古筝爱好者的学习目的是提高音乐素养,使其对音乐能有较高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在古筝普及过程中,要注重对古筝爱好者的培养,使他们有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培养古筝爱好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为古筝爱好者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音乐是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古筝的普及过程中,要组织各种形式的音乐会或其他形式的演出,为古筝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第二,组织各种古筝比赛活动。比赛可以激发古筝爱好者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其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对音乐艺术创作的兴趣。 政府政策的支持。古筝艺术的普及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通过《渔舟唱晚》这首中国古筝名曲的普及,可以使广大民众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愿意接受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人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为了更好地推广古筝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需要国家出台一些关于加强民族民间器乐演奏人才培养的方案。把发展民族民间器乐演奏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推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演奏艺术进一步繁荣发展。 教育部门的推动。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国大力倡导民族音乐的普及与推广。学校音乐教师承担着民族音乐教育的责任,他们的民族音乐素养关系到民族音乐教育的质量。学校可以在校内举办民族音乐知识讲座、民乐知识竞赛、民乐合奏比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机构的参与。古筝曲《渔舟唱晚》的普及,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教育部门的推动,还需要社会机构的参与。一些社会团体的影响力较大,他们的演出机会多,而且深受群众的广泛认可。社会机构可以开设古筝培训班,教授大众学习《渔舟唱晚》等筝曲课程。也可以通过举办民间古筝演奏大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古筝曲目。《渔舟唱晚》的音乐本身就有很强的传播价值。古筝表演者可以深入社区为居民进行义务演出,把《渔舟唱晚》作品的精神和内涵传递下去。还可以在社区开展《渔舟唱晚》故事会,把古筝老艺术家作为“立德树人 ”“爱国情怀 ”的学习案例,不断提升古筝曲《渔舟唱晚》的育人效果。 三、结语 古筝曲《渔舟唱晚》是一首经典的古筝曲目。《渔舟唱晚》乐曲以十三弦筝,五均调律定弦和弦柱乐器的特殊结构和性能创作的。这首曲目经过多年的流传,始终保持着鲜明的艺术特色。《渔舟唱晚》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可以说是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的传承与普及,需要政府、教育、社会机构、古筝演奏者的共同努力,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作者:郭琳,保定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