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企经济网
   

新人限时福利

高校文学课美育教育的三重建构
2024-05-28 16:28:04 来源: 浏览:20

高校文学课的目标,基本是围绕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情感及价值观培养的三维目标设立的。目标二和三着重培养学生审美感受、体验、审美鉴赏等方面的能力,即美育目标。而且文学课审美活动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培养的元素,美育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高校文学课美育的高效落实,需要三个方面的保证:一是有政策引领。关于这一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而且成为推进美育工作的政策性文件。第二,教师应对美育高度认同,充分认识文学课具有的独特内容性质和价值充分理解文学课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第三,教师美育素质和能力要不断提升,“心有余而力不足”则会使文学课的美育变得尴尬、泛化而四不像。作为美育教育的实施者,文学课教师必须夯实美育的相关理论,研习经典又不晦涩抽象的关于“美”的相关理论文献,比如《审美阅读十五讲》《人间词话》《美学散步》《谈美》《美的历程》《审美教育书简》《西方美学简史》等。这些著作中多生动形象的审美案例和关于美的内涵、层次、美的境界等理论的阐释,对文学课美育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有对审美教育有热情有能力,美育落实才自然灵活。对学生而言,需要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陈思和教授曾提出过回到读书、回到感性、回到审美的主张。在阅读中丰富对人类情感与生存智慧的体验与把握,最终养成清明完密的思辩能力,以及关心人类精神品行。很多学者也提出了高校中文系课程多功能组合的构想。实际是专业知识与美育融合并举并逐步向审美过渡的意思。这些目标必须以大量阅读为基础,学生没有阅读量,何谈感受和发现。接下来就是要以专业内容为核心和依靠,切实开展美育教育,大体需要三个层次。

第一,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重视体会审美意境,这是构建美育的基础,也是核心童庆炳教授谈到过,审美是一种情感的评价,这里说的情感是深层的,感知、知觉等是比较浅层的情感;深层的情感是指心灵的情感。体验是经验中能够生发出意义的那一部分。审美体验是审美者本人独特的个性的人文体验是形形色色的,文学课中,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这种体验有所描述否则不构成审美性体验,而仅仅是知识的传声筒。一定的审美情境中,审美者(师生)能够对审美对象、审美资源有投入沉浸审美描述这是文学课程美育的基本要求。审美体验大体有三重内涵一是的体验物我同然科学素养和认知能力有关的二是物我浑然,主要与人的宗教情怀、道德水平对应三是物我超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谈到五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这几种境界分别主“利”“爱”“权”“真”“神”而主“美”的艺术境界则是“介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审美主体通过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理的反应,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艺术境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想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即分为“情”“气”“格”三层。情是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应,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格是映射着人格的高尚格调。因此,文学课的审美教育活动中要重视这三重审美的循序渐进

首先请学生描绘自己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到的审美意境。比如,写实主义的作品,可以请同学描绘看到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内容,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传达了什么思想等。诗词教学中,除了基本的诗词知识、韵律讲究、文言翻译、诵读等专业学习,还更要注重学生审美体验的描述。尤其是很多写景的诗句,比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等,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的景象,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审美的感觉:美好、赏心悦目、惊喜、恬淡等,这就是情感体验方面的。王昌龄的《初日》几乎全是写景,学生可能会感叹,发现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印象派绘画臧克家的短诗《三代》只有三行:孩⼦ 在⼟⾥洗澡;爸爸 在⼟⾥流汗;爷爷 在⼟⾥葬埋。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写的是祖孙三代的生存处境,但同时能够在诗歌节奏的单调中发现,单调的节奏实际是单调的生命历程的体现,孩子成为爸爸、爸爸成为爷爷是必然经历,也是命运的轮回,由此,可以从深层发现作家冷静中蕴含的心灵的颤抖,其中充满了无限的心酸和对那个时代的愤懑,体现了悲天悯人的悲剧感。《再别康桥》里康河的美景可谓一幅画,画中有诗意。现代散文中也多写景,写无我之境,如朱自清的《春》,字字都反映出自己对物的抚摸、对话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自然的热爱,因此,纯粹的景实际也成了纯粹的情。

其次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生命传达。学生熟知的《天净沙秋思》前面全是名词的堆砌,但结尾的“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将诗的情感氛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学生要能体会到作者的孤寂愁苦、哀愁寂寞宇宙荒寒之感《商山早行》中间四句纯粹写景,但首句的“客行悲故乡”则一定会引起羁旅游子的共鸣。沈尹默的新诗《月夜》短短四行: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的意境时可以从整体入手,诗歌节奏单纯、形象突出、情调冷冽,感受到整首诗像一幅画,而且是主体突出的水墨画,从中体会孤独但桀骜不驯的生命感受。还要引导学生根据同类意象探究其不同的关系,如“人”与“树”的意象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舒婷的《致橡树》,其中“我不愿做攀缘的凌霄花”,而要作为树的形象和对方站在一起,表达了爱情中的动态平衡,对当代爱情观仍有启发意义。而《月夜》则表现了五四时期面对寒风、凄霜、冷月仍独立不倚、坚定执著的生命姿态。

最后,引导学生感悟深层灵境的启示,培养高尚的人格格调。注重从普通意象中发现独特的哲理意蕴或幽深的诗意和空灵的禅境,体会自然、返璞归真,即人们常说的空潭泻春落花无言人淡如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体现了哲理意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达了幽静、空灵、自然而又有韵味的情致。宗白华的《流云小诗》特别能展现“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者在蓝空天末微微欲坠的孤星。该诗启发我们诗意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自然界中的事物。这个过程在,越能忘掉自我,忘掉情绪波动、思维起伏,就越能够漱涤万物,返本归真。废名的《十二月十九夜》是一首典型的现代诗,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感受这首诗的风格,能够大体描摹这种晦涩带来的韵味,一种缥缈朦胧、光怪陆离而又蕴藉空灵的美感。同时,培养学生鉴赏意象的能力,学生通过想象,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寂静的寒冷的夜晚,面对孤灯而展开的冥想,营造的是一种典型的禅境。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中讲到荸荠庵里的自然环境,用的是极简的语言,平实、质朴,没有修饰,没有铺陈和夸张,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恬静自然,敛净火气,实质是作者返璞归真纯粹诗意表现。当然,这些不同层次审美境界的达成,需要将审美体验持续积淀、综合提携、引领提升。

第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这是审美达成的桥梁。文学作品要通过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意蕴但因作者个性或叙事视角限制,作品中多空白、情节断裂或跳跃,此时需要学生通过审美想象填补空白,从而挖掘新的审美意蕴因此,想象力是必须的素养,学生由表及里的去想象、感悟、理解才是文学审美《菉竹山房》采用了片段的连缀方式,只选取了二姑姑的四个片段,中间和之后都留下许多空白,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展开想象,比如,由书房中幔帐上锈的美丽蝴蝶而想象到二姑姑的心灵手巧、敢于追求自由恋爱;由假山洞中拿住一对仓皇的顽皮孩子而想象到自由约会、不被世俗伦理道德认可;自缢被救和麻衣红绣鞋则是举行冥婚。现在二姑姑的诡异行为,让我们合理想象了她终生压抑进而心理病态的一生,因此对二姑姑生出无限同情,充满感慨和唏嘘。朱自清笔下的绿学者林建英曾讲到,绿介于淡绿、浓绿、明绿、暗绿之间,是怎样的度,只有在文字语言中才能品味的恰到好处。人人心中都能留下最美的绿,这是怎样的图像都无法展示和满足的。因此,文学审美要借助文字、通过想象才能达成。

第三,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不断夯实审美活动。比如,引导学生在阅读《雷雨》或《寒夜》后,将其精彩的片“演出来”。学生对蘩漪或曾树生有沉浸式体验,进而能感知其形象的复杂,并对人物产生深切的同情,因此也能在“舞台”上展现更精彩饱满的形象。此外,还可以通过影视文本与作品原著进行对比赏析,尤其是作品被改编较多的作家如张爱玲、张恨水等的小说。这个过程,夯实了审美体验和审美表达能力。

(作者:苏虹,马晶晶 保定学院)

项目来源:保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文学课美育教育实施途径研究”,项目编号JG202101

Tags:高校 文学 美育 教育 三重 建构 发布者:千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良心揭露柿饼市场惊天骗局!亲赴产地,发现富平柿饼真相! 下一篇以培促干,打造领军人才
热门推荐

推荐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