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企经济网
   

新人限时福利

课程思政贯穿大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探索
2023-02-28 16:14:24 来源: 浏览:228

全面贯彻实施“立德树人”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继承者的关键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在步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加快发展国际一流高校、国际一流专业的战略决定,就是要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从本质上讲,要从基础入手,造就优秀的人才。教育的关键就是认清我们所要教育的对象,我们国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决定了我们所要培育的既要具有世界眼光又要具有中国精神的人才;确保其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坚强的政治态度和高度的综合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开展,并贯彻落实到整个工作中去。坚持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类人”为核心的问题,坚持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全过程入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引导,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努力。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

大学实施的课程思想政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观念的定义而言,想要弄清楚其真正内涵,就应当从这件事情的观念上来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对其他的东西进行分析和探讨。因此,对课程思政的发展进行探讨,必须先从基础的观念入手。“课程思政”这个理念最初是在上海提出来的,它的时代背景是上海市结合地方高校的现实情况,推行了全面课程教学的架构,试图把传统的教学与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相结合,从而实现综合性的效果,并不断渗透与融合新型教学方式——“课程思政”。然而,“课程思政”这个概念至今还没有得到一个正式的、学术界的明确定义。当前较为公认的“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各种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驾齐驱,产生协同作用,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的教育使命。“课程思政”是“大思政”的一种,并非一种特定的学科。从作用来看,它是充分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以党政机关、教师和各科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与其同向而行,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预期目标。

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的角度分析,理顺二者的联系是“课程思政”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识。因此,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岛”的窘境,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两张皮”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产生了“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力量和导向,它与“思政课程”的本质和内涵密切相关。“思政课程”之所显得“又红又专”,是由于它所教授的内容是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没有了它,就会失去“课程思政”的前提与基础。“思政课程”的设立旨在对大学生进行积极、高效的思维引导,但其自身的教学形式单一、理论性、僵化等特点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其缺乏热情,甚至出现排斥,因此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保障。与此同时,“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两者相互强化、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服务的过程,并在社会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的特点

第一,全方位性。“课程思政”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在我国主流思想中,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导向。在整体教育业发展的进程中,都要体现和贯彻“课程思政”这一理念。“课程思政”是一门综合学科,是以建立一套全方位、多视角的思政教育课程模型为基础,从而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熔炉式”课程教学。课程思政所具有的综合性也表达了想要更好地实施,既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又要靠各级党组织的高度关注,突破“孤岛”的困境,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

第二点,创造性强。“课程思政”的第二个特点是创造性,即加强“两个重点”的教育方式,强调知识在价格传递中的凝聚力和知识在信息传递中的价值取向。在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同时,必须牢固树立思政教育的核心作用,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每一门课程的培养方案、教材编写和教育的整个流程,并在思政教育中充分利用其他课程的价值,使思政真正落实到专业的课程之中,使其更接近于学生的现实,并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达到从战略性的角度,使思政课与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强调显性与暗性的关联,真正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新转变。

第三,渗透力强。“课程思政”渗透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在教学改革理念上,一是确定大学各个学科的育人职能,学校党委的主体责任,所有教师承担的育人职责;二是挖掘各种学科所包含的各种思想政治性的资源,并逐步制订专门的人才培训方案。另一方面,从教学大纲和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出,“课程思政”的目的是要把“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综合教学素养和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结合“综合素养”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的职能定位,指导各试点院校有时有序、稳步推进。实行“课程思政”,既不是增设课程,也不是增加活动,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在不知不觉中,润物无声地实现道德教育与思政教育。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意义深远

这是培养校园文化、培育良好学校风尚的一个关键保证。培育具有先进理念、鲜明特色和中国特点的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命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高校作为一所具有教育和教育意义的高等教育院校,更是一所具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和创新精神的教育阵地。在当今的国际知名高校中,它们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和深刻的文化。一旦校园文化成型,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它的人文育人功能,渗入学校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让学生和教职工都深受其影响和影响。所以,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校风,优良的学校风气是学校的精神支柱。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方向。把中华优秀的传统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明,当作培养一流高校的良好土壤,培养良好的学校风气。

同时,要指导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目前,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由过去的“分数、论文”转向强调“教学温度”“尊重”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以“以人为本、尊重规律”的教学方式。相关教育文件中提出,高校教育的开展,要确保思政育人作用的展现。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专业素养是一方面,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人文,使之在大学阶段能够获得全面成长。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对策

首先,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统筹规划高校各种教育资源。在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目标制定与路线规划中,加强价值引领,使学知识、搞科研与理想信念树立、价值理念形成、良好道德培育等高度融合,使高校在建设中的各项工作都融入具体德育要求。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核心作用,注重人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思维特点和发展需求。作为教学的主体,老师肩负着“引路人”的神圣任务。为此,应在高校思政教育构建中,构建一套以“人”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并将其渗透到整个建设的全流程、全方面,从而让高校教育的发展之路更加明确。除此之外,要强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把培养的因素合理地纳入大学的各个专业。以思想教育为核心,加强对学科发展和培养人才的要求。同时,课程的建构也为学生的思维教学带来了新的内涵和方法,使两者实现了良性互动。

其次,在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牢固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理。要对高校德育评价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等方面内容加以全面的梳理和剖析,让今后全过程思政教育的实施具有相应的参考依据。同时,要建立一套全面、全方位、内外协调的评估系统。考核主体要多样化,管理部门、教职工和受教育主体都要积极主动。要转变评价对象的“自评”,使评价对象多样化,做到学校内部评价与校外评、受教育主体评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等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提升评价的真实度,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真实有效参考依据。此外,要建立一个“兼顾社会与人文”的评价指标,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充分反映了大学思政教育开展的基本情况。评价指标系统应包含评价要素、过程和成果,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指标、参考权重和等级标准。不仅如此,还应当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在建设中,要建立具有权威的、与其他机构相分离的、具有权威地位的评估机构。在某一方面的领导下,将学校各个部门的教职工、学生等进行有机统一又具有独立性的评估机制。建立一个专门的评估团队,并对其进行定期的评估。与此同时,各高校要加强对评估单位的资金投入,并为评估机构配备必要的仪器和仪器,确保评估工作的科学化。

最后,要以育人为本。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要使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运用到实践中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不但要把课上学到的知识记在书上,还要记在心里。同时,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针对当前“00后”大学生的特征,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系统,提高了课堂的感染力。此外,要坚持问题意识。这是一个公开的、人人平等的时代的问题。问题是这个年代的口号,是最现实的展现,更是一个人思想境界的外显。作为教学主体,老师应该经常和学员进行沟通,并根据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使之适应时代发展。除此之外,更要以“参与性”为核心。在创造轻松活泼的教室氛围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网络教室,让学生多参加实训等,增强同学们参与性的同时,使他们真正地获得了知识和技能。

立德树人是大学开展思政教育的基本目的,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之中,使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机结合。所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充分发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充分利用其育人的主要功能,不仅思政教育要做得好。道理说得好。同时也要确保其他课程的巩固与提升,形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进步,贯穿整个教育体系当中。(作者:刘容嘉,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

Tags:课程 思政 贯穿 大学生 教育教学 全过程 实践 探索 发布者:千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良心揭露柿饼市场惊天骗局!亲赴产地,发现富平柿饼真相! 下一篇选择源航社区,让您的资产管理更..
热门推荐

推荐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