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光伏+屋顶”——我们如何把政府屋顶变成25年的“阳光银行”
近日,由中建电力承建的紫金县政府控制的屋顶光伏资源有偿使用项目设计采购安装与维护管理项目(三标段)—首批学校光伏并网。
项目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的富士康希望小学,充分利用学校屋顶空间,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该建设点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282500千瓦时,所产生的清洁电能将优先满足学校日常用电需求,多余电量还可并入电网,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该项目不仅实现了屋顶资源“零投入”激活,更推动了县域生态颜值与资产价值的双重提升。 电力“铁军”精准施策,攻克“屋顶”施工难题 项目团队由曾参与厂房项目建设的原班团队组成,紫金光伏项目为首个新能源工程,项目启动之初,项目经理李果将充分调研、精准定位作为首要任务。带领团队多次前往现场勘查,结合原有建筑结构图纸,逐一排查屋面荷载、防水层状况及电气接入条件。 面对原有屋顶部分建筑屋顶荷载不足,平屋顶、坡屋顶类型多样施工差异大,屋顶空调外机、消防设施干扰组件排布等一系列施工作业制约,同时,为了不破坏紫金县房屋建筑美观性,经过多轮调研与论证,项目团队最终决定将原本计划的“阵列式”改为“阳光棚式”施工方式搭建屋顶光伏,实现快速安装且不对原有屋面结构造成破坏。在施工过程中,团队严格把控关键工序,确保建设质量与原有建筑完美融合,为后续光伏系统高效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靶向协调护航施工,筑牢屋顶安全“防护网” 紫金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涉及上义、蓝塘、紫城等7个镇,场址分散、协调半径大,最远处(上义镇中心小学)距项目部逾70公里,单程车程1.5小时,给材料运输、人员调度和工序衔接带来较大难度。 项目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段办理手续复杂多样,屋顶屋面维修作业交叉影响地面使用、当地居民客家话沟通难等协调难题层出不穷。项目第一时间制定“双语”沟通机制:聘请1名本地客家话干事随行翻译,利用业余时间观看带字幕客家话视频,结合肢体语言提升听说能力,实现技术条款、合同要点“讲得清、听得懂、愿意签”。累计入户走访240户,发放宣传资料1000份; 同时,项目以镇域为单元,将作业面划分为两大片区,组建“2支党员攻坚队,分为南北两组”同步推进:先期选定地理居中的2个镇为起点,采取“地推式”施工法向两翼延伸;建立“日协调、周调度”机制,对两组出现的难点、疑点即时共享、快速闭合,形成标准化解决措施,为后续5个镇全面铺开积累可复制经验。空闲屋顶变身“绿色能源站”,为县域公共机构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基础。 “光伏+校园”双示范,屋顶空间巧变育人“新课堂” 紫金县首批中小学屋顶光伏利用校舍屋面共计10万平方米。为“零干扰”保障教学秩序,项目部采用“分区施工、流水作业”模式:投入工人200名、吊装设备10台,同步实施测量放线、支架安装、组件安装三大工序;统一将高噪声、大吊装作业安排在非上课时间、周末及寒暑假,现场设置硬质围挡与警戒区,实现施工与教学“双轨并行”。最终,紫城镇富士康希望小学443块光伏组件仅用10天即完成全部安装,较计划工期提前3天。 同时,针对学校教室资源有限且需兼顾教学功能的实际,创新推出“光伏+多功能教室”联合开发方案:光伏板离地净高2.7米、板间预留通道1.5米,在确保组件最佳倾角与发电效率的同时,下部空间改造为多功能教室及学生活动区,实现“绿色发电、教学扩展、空间利用”三重价值,为县域公共建筑“光伏+”综合利用提供示范样板。 紫金县政府控制的屋顶光伏资源有偿使用项目旨在推动全县公共机构屋顶光伏的开发与应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此次富士康希望小学建设点的并网,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不仅为学校带来了绿色、经济的能源解决方案,也为紫金县其他公共机构树立了良好示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