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规范骑行行为,带动旅游经济、刺激户外用品相关消费的建议
近年来骑行正在成为新的时尚休闲运动,甚至是“社交货币”,并逐渐形成一种骑行文化,据小红书《2023户外生活趋势报告》数据,2023年小红书骑行相关笔记的发布数量达到180万篇+,同比增长近400%,总阅读量超过13亿次。骑行热带动周边产业配套和服务升级,推动骑行经济高速发展。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来看,我国自行车售价在千元以上的产量在2023年达到了1215万辆,同比增长15.1%,占总产量24.9%,同比增长4.3%。天猫数据显示,骑行全品类销售额在“双11”大促中同比增长40个百分点,自行车整车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80个百分点,同时骑行装备和服饰类别呈现两位数增长。京东运动发布《2024年冬季骑行装备攻略》显示,京东在“双11”期间多个骑行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倍,折叠自行车、青少年自行车增长创造新纪录。然而骑行运动火热的同时也带来各类乱象。 一是违法骑行乱象频发。相对于机动车的严格管理,骑行的“门槛”较低,部分骑行者缺乏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常常出现闯红灯、逆行、占用机动车道等违法行为,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仅北京一地今年8月现场处罚非机动车追逐竞驶违法行为就高达2023起。近日郑州大学生组团夜骑到开封的活动也由于参与人数众多,一度导致郑开大道西向东的部分路段完全被 “骑行大军” 所占据,严重影响了市政道路的正常通行。此外部分低龄儿童骑行上路普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未满12周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 但实践中一些家长因为麻痹大意、不了解相关规定等原因,带者不满12周岁的孩子上路骑行甚至跨省长途骑行;诸多机构的“亲子骑行营”实则无视骑行年龄红线,更有甚者,成人骑行营也对儿童“来者不拒”。。对法律和安全的漠视导致了儿童骑行事故多发,根据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进行的事故案例数据分析,近几年来不满12周岁骑行自行车占骑行事故的7.5%。一些事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例如今年8月11日一名11岁男孩(昵称球球)在随其父亲和自行车队于双向公路骑行时,不慎摔倒并滑入对向车道。此时,对向车道恰好有一辆小轿车驶来,男孩不幸被撞并身亡。 二是骑行设施不完善。近年来各地逐步优化骑行环境,例如被骑手公认为“骑行天堂”的杭州不仅有自行车骑行绿道、慢行系统、坡道防滑路面等硬件设施,在部分骑行路线上还有咖啡、简餐、打气等服务点。但受历史等因素影响,国内慢行系统供给不足的情况较为突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汽车保有量快速上升,专用自行车道越来越多的被汽车占用,一些城市在新规划道路交通系统时未纳入足够的非机动车道,例如深圳的大部分道路尤其是车流量较大的主干道,仍然缺乏其他交通方式的通行空间;而且人行道与自行车道混用,恶化了骑行者和行人环境。即使在多年来持续开展慢行系统优化提升改造的北京,根据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与清华大学团队合作完成的《北京四环内骑行环境风险因素识别研究》统计,仍有37%的道路没有独立自行车道。与此同时,一些管理标准的滞后也给骑行管理带来“壁垒”,对于骑行者的违法行为缺乏明确的处罚标准和有效的执法手段,例如目前国内尚无法律法规针对自行车车速进行限制,一些骑行爱好者以竞速为乐,骑行速度能达到40公里/小时以上,有的能达到60公里甚至更高的车速,比一些在道路限速下正常行驶的车辆还快。 三是骑行装备制造大而不强。骑行热带动骑行装备的销量增长,但作为制造业大国,虽然我国自行车产业规模庞大,但在核心技术和高端品牌等方面仍有不足,例如目前自行车高端市场以TREK、闪电、梅花、CUBE、bianchi等欧美品牌为主,国内多为中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大陆传统自行车品牌如凤凰、永久、飞鸽等,定位多是国内通勤市场。国外高端品牌的先发优势也给国产自行车的技术升级带来阻碍,目前中高端自行车所需的变速套件、刹车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例如日本禧玛诺(Shimano)与美国速联(SRAM)作为全球自行车变速器市场的两大巨头,几乎垄断了该领域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中,仅禧玛诺一家的全球出货量占比便超过60%。但实际上高端变速器的生产制造本身并不困难,对于国内相关企业而言更多困难在于如何绕开已有专利、避免陷入知识产权纠纷,例如日本禧玛诺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数超2500项,在全球则有6000多项专利,几乎涵盖了变速器的方方面面;珠海蓝图控制器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曾举例,“蓝图变速器不能直接拧在车架上,原因是变速器直接安装在车架上是禧玛诺的专利。如果不能直接安装在车架上,变速器的稳定性就很难保证。” 对此建议: 一是执法。有关部门可以在事故高发路段、人口密集区域增设执法人员、智能监控系统等,实时监测骑行行为和打击违法行为。另外,相关部门也要对组织不满12周岁参加骑行活动的机构加强监管,限制他们的违法商业行为,防止这些机构盲目鼓吹少年骑行、亲子骑行。从报道看,“亲子骑行”现象日益普遍,不少机构以此名义组织儿童进入公路骑行领域。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成人骑行活动也出现了低龄化参与的趋势,其对报名者的年龄限制往往执行不严,模糊了成人运动与儿童适宜性的界限。这显然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督促其不要触碰“红线”。同时,学校、媒体、交管部门等组织和部门也有责任加强宣传,让青少年充分接触了解骑行安全知识,让社会更全面地认识骑行运动的优点与风险。当然,既然有相应的需求,那一味地禁止,自然也难以杜绝。因此,也期待一些适合儿童骑行的场地和安全路线,能够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既让孩子有机会接触这项潮流运动,又要避免与机动车、人流混行的危险。同时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案例,建设更多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专属骑行公园。这些公园不仅能提供安全的专用骑行道,还可通过模拟真实交通情境进行设计——如设置红绿灯、斑马线、交叉路口等设施,使儿童在掌握骑行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并牢记交通安全规则,提升道路安全意识。如此,既能尽最大可能减少青少年因骑行导致的事故,也可以满足其需求。 二是完善骑行设施。相关部门可以设置骑行安全平台、收集并处理骑行者反馈的安全隐患信息,利用大数据定期分析骑行热点,不断优化骑行车道布局。例如,在城市周边环境较为开阔、车辆密度较低的地方,可以优先设置骑行专用车道;在自然风光优美的景区内,规划安全的骑行路径,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在城市内部,选择一些交通压力相对较小的街道,划定专门的骑行区域,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使骑行者能够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下通行。这些骑行道不仅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能成为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此外,还可以结合城市特色,打造新颖“网红”安全骑行路线,配备相应公共设施,消费场所,吸引更多游客前往“打卡”,增加”流量”,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同时,应在骑行专用车道上设置醒目的标识标线,清晰地标明骑行的方向、速度限制以及其他相关的交通规则,引导骑行者正确使用道路资源。此外,相关部门可以顺应当下潮流,组织官方各类骑行活动,争做国内第一个城市骑行旅游目的地。比如城市骑行挑战赛、环保骑行日、大学生骑行赛、安全亲子骑行活动,景区骑行大赛等,满足市民兴趣爱好的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增加城市在互联网的热度,打造现象级活动热点。 三是加大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相关部门可以支持建立相关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研发支持,帮助国内企业了解国外的技术布局,合理规划研发方向和技术路径; 设立专项基金或财政补贴,用于相关研发工作;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等;尤其在电子变速器等关键技术上,加大扶持力度,寻找绕开专利的前提下又能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技术突破口,争取早日拥有自己的专利和技术。 展望未来:构建和谐交通环境,激发旅游经济活力。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我们期待能够建立起一个既安全又充满活力的骑行生态系统,使每一条道路都成为连接幸福生活的纽带,而非悲剧发生的场所。这一体系将为游客提供独特而难忘的旅行经历,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地方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重繁荣。(农工党拱墅基层委六支部任晓红、郑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