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钢铁动脉”到“友谊之桥”:中老铁路如何激活区域发展新引擎
中老铁路,这条蜿蜒穿越山川、连通中老两国的重要通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活力,书写着区域互联互通的新篇章。今年前八个月,中老铁路已累计运送进出境旅客超过16.2万人次,这一亮眼数字不仅是铁路客运能力的直观体现,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民心相通、区域融合的生动注脚。这条“钢铁大动脉”已然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最繁忙、最便捷的“黄金通道”,其承载的不仅是人流、物流,更是两国人民日益紧密的友好情谊与互惠共赢的美好愿景。 中老铁路的客流井喷,首先印证了其作为新时代“钢铁丝路”的巨大吸引力。16.2万的旅客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渴望探索异域风情、寻求合作机遇、或是单纯回家团聚的个人故事。暑期期间(7月1日至8月31日),磨憨铁路口岸的跨境旅客量超过3.3万人次,其中学生、自由行旅客和亲子家庭成为主力军。这一客流结构的变化,深刻揭示了铁路对普通民众生活的深刻影响。它打破了地理上的阻隔,将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普洱的茶香、琅勃拉邦的古老寺庙与万象的现代活力紧密相连。对于留学生而言,这条铁路是求学与归家的“保障线”;对于家庭而言,它是承载天伦之乐的“幸福线”;对于背包客而言,它是通往未知世界的“探索线”。这条铁路的开通,真正将“路通财通”的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好现实。 值得关注的是,铁路客运的高效顺畅,离不开中国海关等口岸部门的创新与付出。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客流,昆明海关下属的勐腊海关积极作为,通过完善“四方联检”机制,加强与铁路、边检等部门的协同合作,极大地提升了通关效率。更令人称赞的是,他们灵活运用科技手段,如CT机检和毫米波等非侵入式查验设备,在保障国家安全和口岸监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旅客的等待时间,优化了通关体验。这种以人为本、科技赋能的服务理念,是中老铁路成功运营的关键因素之一。正是有了这些幕后默默无闻的坚守者,有了他们对流程的持续优化和对技术的精准应用,才使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旅行愿景,能够以最便捷、最舒适的方式变为现实。 中老铁路的深远意义远不止于客流数据和技术革新,它更是一条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的纽带。老挝留学生亚金,他的亲身经历便是最有力的证明。他表示,中老铁路的开通使往返两国变得更加方便,为留学生平时回家和开学返校提供了坚实保障。这看似寻常的一句话,却道出了铁路在促进教育交流、加深两国青年一代相互了解方面的重要作用。当更多的老挝青年来到中国学习,当更多的中国游客踏上老挝的土地,两国人民的心将越靠越近。这条铁路,不仅是两国物理空间的连接,更是文化、思想、情感交流的桥梁。它承载着“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为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劲动力。 总而言之,中老铁路客运量的爆发式增长,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效应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深化合作、共同发展的成功范例。它是一条交通线,也是一条经济线、一条友谊线,更是一条承载着无数美好希望和梦想的生命线。它的成功运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智慧。未来,这条“黄金通道”必将继续发挥其巨大潜力,为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增进人民福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鲁继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