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吼出草根珍爱和平的强音
6 月 29 日, 一场跨越国界的历史对话在长春师范大学与日本武藏野大学同步启幕。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 ”口述历史国际研讨大会上,中日学者、民间人士以口述史料与实物证据为桥梁,揭露战争罪行,更以草根视角勾勒和平共建的路径。敦化通沟书院院长林宇鹏的发言以地域记忆为切口,串联起战争创伤、民间抗争与跨时空和解的思考,成为会场焦点。
战争遗毒与地域记忆:从毒气弹到民间博物馆的证言 林宇鹏的讲述始于家乡敦化市哈尔巴岭日遗化武集中地—— 那里深埋着 40万枚化学毒气弹,“既是物质形态的战争证物,更是东北民众的创伤记忆载体”。这些未爆弹药至今仍构成安全威胁,成为战争遗留问题的鲜活注脚。 林宇鹏院长从民间的角度,回溯 1931 年日军入侵东北后,敦化岗子村(原通沟古镇)沦为抗战前沿的历史。据《岗子村志》记载,当地武圣观道士们面对山河破碎,放弃修身养气,投身救国行列。其祖父辈加入吉东救国会大刀会与东北国民救国军。“武圣观道长李天贞英烈带领弟子在二打敦化战役中,持大刀与日军激战 10 小时,子弹从口中穿过致死……” 这些口口相传的抗争故事,促使他在 2015 年自费建立通沟书院民间博物馆。馆内锈迹斑斑的大刀、泛黄的抗战书信、红缨枪等文物,与杨靖宇、魏拯民、陈翰章等抗联英烈同时在中国抗战的时空里,共同构筑起“历史的亲历者、无声的控诉者” 的叙事场域。 跨国谢罪与人性觉醒:民间交流的哲学叩问 谈及中日民间交流的本质,林宇鹏特别提及 2024 年 9 月 14 日的一幕:日本老兵黑井秋夫在长春以传统谢罪仪式叩首跪谢,“悲声穿透八十载时空,是正义对邪恶的审判”。这一事件促使他加入日中口述历史文化研究会,以“坦诚之心共同交流悲惨史实”。林宇鹏强调,黑井的忏悔并非个人行为,而是 “跨越国界的人性觉醒”,印证了“以史为鉴” 是两国民众追求和平的基石。
在日本武藏野大学会场,民间所藏的军事邮便、战地日记等实物展览与林宇鹏所述的博物馆形成呼应。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薛刚指出,该校正致力于将日本民间口述史资料纳入研究,“让日方史料说话,让日本民间发声”。 从地域记忆到人类遗产:草根机构的和平实践 作为民办红色文化机构,通沟书院以 “证史、育人、促和” 为宗旨:建立抗战文物数据库、开办中日口述历史工作坊、出版研究书籍,试图将地域记忆转化为人类共同遗产。林宇鹏呼吁,破除历史虚无主义需以实证为基,正如馆内“大刀会抗敌” 场景复原所传递的精神 ——“不仅要让后人触摸先辈的爱国之心,更要将这里建成中日民间交流的钢铁桥梁”。 日中口述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素桢在会上向中日青年学生倡议:“铭记历史不是为延续仇恨,而是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与林宇鹏的愿景形成共振:“让两国草根民众心灵相连,将 ' 永不再战 ' 的誓言镌刻在历史丰碑上。”让“加害者”站出来讲述加害史实,让日本历史研究者站出来批判“历史修正主义”,正是这个共同目标,我们通沟书院与日本的民间学术团体“日中口述历史文化研究会”携手前行,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当《朝日新闻》前记者上丸洋一在研讨会上批判南京大屠杀歪曲言论、日本学者片山兵卫揭露佛教教团助战历史、神崎多实子控诉伪满时期的军国主义教育时,林宇鹏的地域叙事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战争创伤的多元维度 —— 而唯有让史料说话、让民间发声,和平的共识才能穿透历史迷雾,照进未来。 (庄吉春/文 田玲申/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