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企经济网
   

新人限时福利

搜罗山东非遗文化:吕剧乡音、大鼓铿锵、礼乐庄重的文脉回响
2025-09-10 10:00:51 来源: 浏览:20

山东非遗的深度,藏在声韵的流转与礼仪的庄重里。从吕剧的乡音婉转,到胶东大鼓的鼓板铿锵,再到祭孔大典的礼乐相和,这些以“声音”“仪式”为核心的非遗,是齐鲁大地文脉的活态载体。搜罗山东非遗文化,聆听这些“听得见、感得到”的传承之声,便能读懂千年齐鲁的精神根脉。

吕剧:乡音里的齐鲁悲欢

东营区时家村的老戏台前,弦乐一响起,台下观众就忍不住跟着哼:“李二嫂,我心里乱如麻……”这熟悉的旋律,来自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吕剧。它诞生于1900年,由山东琴书演化而来,因“黄钟大吕”之意定名,创始人时殿元把《王小赶脚》从说唱改成化妆演出,用“四平调”唱出农家故事,一下子就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也让吕剧成了“接地气”的百姓戏。

吕剧的魅力,在“以俗见雅”的表达里。《借年》里王汉喜借年货时的羞涩,《姊妹易嫁》里张素花嫌贫爱富的转变,都用生活化的唱词和细腻的表演,把齐鲁人的悲欢演得活灵活现。音乐上吸收了凤阳歌的婉转,伴奏以坠琴、扬琴为主,唱腔像山东小米粥一样温润,听着亲切又舒服。如今吕剧也在“赶时髦”:《潮涌黄河口》把黄河文化搬进戏台,《马书记上任》聚焦乡村振兴,让老剧种唱出了新时代的故事。在东营吕剧博物馆,游客还能穿上戏服,学唱一段《李二嫂改嫁》,亲身体验“戏里戏外都是齐鲁情”。

胶东大鼓:鼓板间的山海叙事

烟台福山的书场里,艺人左手持钢板“嗒嗒”敲响,一开口就带着海风的味道:“大螃蟹,八条腿,两个大夹夹流水……”这便是胶东大鼓——一种起源于260多年前胶东盲人调的曲艺,用“说、唱、做、表”讲述着半岛的渔家故事与英雄传奇,是胶东人刻在骨子里的乡音。

胶东大鼓的绝技,在“一人多角”的功夫里。艺人右手击鼓定调,左手钢板击节,既能用“平腔”慢悠悠讲故事,用“悲腔”唱哭离别,也能用“快板”把战斗场面说得惊心动魄;更厉害的是,一人能模仿男女老少多种声线,听一段《武松打虎》,仿佛能看见武松的勇猛、老虎的凶悍。抗战时期,盲艺人们还成立了“抗日救国会”,把《红灯记》改成鼓书宣传救国,钢板声成了特殊的“战斗号角”。如今,《庄稼乐》《进宝传》等传统曲目被搬到短视频平台,年轻传承人还会和观众弹幕互动,让古老鼓书在直播间里“火”了起来。

祭孔大典:礼乐中的文脉根脉

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佾舞生手持羽龠迈着方步,编钟、古琴奏响《雍和之曲》,祭祀人员捧着太牢缓缓上前——这便是延续两千余年的祭孔大典,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非遗中最隆重的礼仪活动,每一步都严格遵循“古代最高规格祭祀礼仪”,藏着对“至圣先师”孔子的崇敬。

祭孔大典的精髓,在“礼乐相和”的庄重里。“乐”用“韶乐”,编钟的浑厚、古琴的悠扬,奏出“尽善尽美”的意境;“舞”是“八佾舞”,六十四名舞生按八卦方位起舞,抬手、迈脚都有讲究,刚柔相济间藏着儒家的中庸之道;“礼”则从迎神、奠帛、读祝文到送神,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祭文里“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字句,是对孔子文化贡献的最高致敬。2006年,祭孔大典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如今不仅有春季释奠礼、秋季大祭,还推出了“全球云祭孔”活动,海外华人通过直播就能参与仪式。在曲阜孔庙,游客可穿上汉服、行拜师礼,当双手交叠弯腰的那一刻,便懂了“礼敬先师”的文化深意。

搜罗这些山东声韵与礼仪非遗,会发现它们是齐鲁文脉的“活化石”——吕剧唱着百姓的生活,胶东大鼓讲着地域的故事,祭孔大典守着文化的根脉。这些非遗,用声音记住历史,用仪式传承精神,也让我们明白:齐鲁大地的厚重,不仅在山水之间,更在这些代代相传的声韵与礼仪里。

Tags:罗山 东非 文化 吕剧 乡音 大鼓 铿锵 礼乐 庄重 文脉 回响 发布者:千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良心揭露柿饼市场惊天骗局!亲赴产地,发现富平柿饼真相! 下一篇搜罗山东特色美食:从渔港古驿到..
热门推荐

推荐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