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创新要素“聚变”解锁资源型城市升级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或市场环境的变化,许多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经济增长乏力、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转型升级成为这些城市亟待解决的任务。在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背景下,创新要素的 “聚变” 为资源型城市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从晋城的“光机电集群”到云冈区的“文旅+新能源”等的创新实践表明:激活要素“聚变”的能量,资源型城市方有望突破“熵增困局”,重构产业生态。 一、政策制度设计催化要素聚合 政策是撬动创新要素流动的“第一杠杆”。具有关键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它通过制定明确的导向,为创新要素流动提供方向指引,确保资源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聚集。同时,政策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打破要素流动的障碍,降低创新成本,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此外,政策还能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高效流动与整合,推动创新生态系统的完善。在创新发展的全局中,政策的引导性、调节性和激励性使其成为推动创新要素流动的首要驱动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以山西晋城为例,这座曾经的煤炭重镇通过精准的政策设计,实现了光机电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晋城市政府出台8项专项政策,搭建产业链、金融、人才等9个工作专班,并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企业从签约到投产周期缩短至1个月。政府设立总额10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光机电产业研究院引进6个前沿项目,形成院士领衔的40人博士团队。在此推动下,晋城光机电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2%,2023年突破500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的46%。 铜陵的“无废城市”建设同样印证政策引领的威力。通过构建“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体系,铜陵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2.62%,年处理秸秆60.5万吨,垃圾焚烧发电覆盖率达100%。铜陵“固废基新型低碳胶凝材料在矿山充填与尾矿处置中的应用”、“万华秸秆综合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应用”两案例入选联合国巴塞尔公约示范项目,成为全球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标杆。 二、技术转化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跃迁 技术转化是要素“聚变”的“反应堆”。实验室中的科研成果往往停留在理论和技术原型阶段,而技术转化通过将这些成果进行工程化、产业化处理,使其具备实际应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它不仅需要解决技术的可行性问题,还要考虑生产工艺、成本控制、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技术能够顺利进入产业链。技术转化能够有效缩短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之间的距离,加速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这一过程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桥梁,对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的实践极具代表性:通过“1+2+N”生态圈模式(一院主导、两龙头企业牵引、N家生态企业协同),研究院攻克工业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卡脖子”技术,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率超80%,孵化的华数机器人成为国产工业机器人领军品牌,累计营收超23亿元。这种“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三级跳模式,将技术研发周期缩短40%以上。 庆阳市的“科创中国”平台则展示了技术转化的另一路径。该市在“科创中国”平台发布“绵羊多羔基因检测”“苹果花期防冻技术”等需求,吸引576名专家入驻,促成11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2215万元,推动黄花菜新品种选育等技术落地。这种“需求导向、揭榜挂帅”的机制,让科研直接对接产业薄弱点,缩短技术市场转化距离。 三、产业健康的生态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健康的产业生态是要素“聚变”的“培养皿”。产业健康生态的构建是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重构的必然过程。单点突破关注局部创新,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持或局部效率提升,但难以形成整体协同效应。系统重构则着眼于产业全链条的优化与整合,通过打破各环节之间的孤立状态,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要素的协同运作。它强调产业链上下游的无缝衔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及产业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这种从局部到全局的转变,能够有效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产业从碎片化发展向有机整体迈进,进而实现产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跃升。 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梳理LED、触摸屏、新材料等5条产业链,实现园区内配套率超60%。龙头企业山西星心半导体带动17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从芯片设计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链条。这种“链式招商”模式,让深圳华耀光电等企业因生态完善而选择落户,其车载液晶模组生产线年产能达200万套,订单排期长达8个月。 铜陵的循环经济生态突具系统性。金冠铜业将余热发电系统与电网智能调度结合,年发电量超1亿千瓦时,使硫酸生产综合能耗呈现负值;泰富特材打造“能源大脑”,实时优化煤气利用效率,外供18家企业蒸汽资源。这种“能源—材料—副产品”的闭环网络,让传统工业焕发绿色生机。 四、数字化打破要素流动的时空壁垒 数字化是要素“聚变”的“加速器”。数字化技术深刻地打破了要素流动的时空壁垒,极大地重塑了经济和社会的运行模式。在传统经济模式下,要素流动受到地理位置、时间限制和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然而,数字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信息能够瞬间传递,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匹配,极大地缩短了要素流动的时间成本和空间距离。数字化平台为要素流动提供了全新的载体,使得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更高效的配置。同时,数字化还通过数据共享和协同机制,优化了要素流动的路径,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摩擦。这种时空壁垒的打破,不仅提升了要素流动的速度和效率,还为经济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推动全球经济进入一个互联互通、高效协同的新时代。 乐陵市通过“数智赋能”工程,整合“雪亮工程”“农业一张图”等22个数据图层,实现问题发现、处置、反馈的全流程闭环,民生诉求响应效率提升23%。铜陵的“能源管控工业大脑”则通过AI算法优化煤气利用率,年增效益超12亿元。 大同市云冈区依托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该区布局重力储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项目,高性能碳纤维T1000生产线即将投产,同时借力云冈石窟的文旅IP,2024年游客量激增至450万人次,带动周边景区增长超800%。这种“新能源+文旅”的数字化融合模式,为资源型城市提供“虚实共生”的新模式。 五、人才引入和留住,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改造 人才是要素“聚变”的“活性因子”。在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因素。传统的“输血”模式,即单纯依靠外部引入人才,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但这种模式往往具有短期性和不稳定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的动力问题。因此,资源型城市需要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改造。 晋城整合10所职业院校成立光机电职教集团,年培养本科生1400人、技能人才1.3万人,并通过“领军人才带项目”模式引入6名院士。庆阳市则通过“候鸟教授”“科技特派员”等柔性机制,引进290名高层次人才,推动能源化工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平顶山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为牵引,破解“引人”“留人”难题,实现人才引育的质变升级。通过“揭榜挂帅”机制,123家科技型企业与高校院所集聚3700余名高层次人才,攻克尼龙66盐、半导体碳化硅等关键技术;柔性引进两院院士等45个顶尖团队,签约鄂维南院士数字生态创新中心等139个人才项目,形成“院士领衔+本土攻坚”的协同创新网络。通过编制“周转池”释放300个专项编制,赋予高校自主招聘权引进紧缺人才,并上线“归根人才云平台”实现安家补贴、子女入学等12项服务。实现人才激发创新、创新助力产业、产业吸引人才的良性循环。 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本质是要素的创新配置。铜陵的“三废变三宝”、晋城的“光机电集群”、云冈的“文旅+新能源”、平顶山“四链融合”等实例揭示:当政策、技术、产业、数据、人才形成“超域协同”,城市将突破传统发展轨迹,进入发展的新纪元。资源型城市依托注入创新要素的“负熵流”,实现创新要素的“聚变”,亦能开辟出可持续发展的新赛道。(文:平顶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李华平)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创新要素集聚推动河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和路径研究”(编号242400410064)阶段性研究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