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海洋到餐桌,你吃下了多少微塑料?
在尽享海鲜盛宴之时,你可曾想过,那鲜嫩的鱼虾中可能潜藏着一种“隐形杀手”——微塑料?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全球海洋环境,并对海洋生态系统存在影响。进入海洋环境的微塑料可通过生物摄食或黏附等方式进入生物体,目前,已在200多种可食用的海洋生物甚至海盐中发现了微塑料,小至浮游动物,大至大型哺乳类动物。据估算,欧洲每人每年可通过食用贝类摄入约1.1万个微塑料[1]。英国赫尔大学和赫尔约克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被微塑料污染的海洋生物中,软体动物(如蛤蜊、贻贝、牡蛎和扇贝)微塑料含量最高,以每克所含微塑料数量为例,软体动物为0~10.5个,甲壳类动物为0.1~8.6个,鱼类为0~2.9个[2]。 那么这些含有微塑料的海洋美食进入人类餐桌后,对人体健康都有哪些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减少微塑料的摄入呢?
微塑料的“前世今生”:从海洋到餐桌的旅程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因其难以用肉眼分辨,被形象地称作“海洋中的PM2.5”。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塑料制品的分解,如塑料袋、外卖盒、塑料瓶、包装材料等。每年,全球有超过900万吨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这相当于每分钟就有一卡车的塑料被倾倒进海里。这些塑料在阳光、海浪和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分解成更小的颗粒[3]。 海洋生物是微塑料的第一受害者。研究发现,182条鱼类和贝类中只有两条鱼未检测到微塑料[4]。微塑料颗粒被海洋浮游动物、虾类、蟹类、贝类、鱼类大量误食后,滞留肠内产生虚假的饱腹感,干扰消化系统功能,降低生物营养素和能量摄入,导致生物机体功能性损伤,甚至死亡[5]。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微塑料通过食物链层层传递,最终来到了人类的餐桌上。想象一下,一只小鱼误食了一片微塑料,随后它被一条更大的鱼吞食,这条大鱼又被渔民捕获,最终端上了我们的餐桌,被我们吃进肚子里。
微塑料的“入侵与威胁”:它们正在伤害我们的身体 微塑料进入人体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食物。2018年,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肠道中发现微塑料,随后在肺、肝、脾、血液和肾脏中也检测到其存在。最近,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微塑料在大脑中的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逐步增多。通过比对2016和2024年的两组人类尸体样本,团队发现人脑中的微塑料浓度高于肝脏、肾脏等其他器官,每克脑组织含有4800微克微塑料,总重量相当于一只塑料勺。这一发现揭示了微塑料可能对人体健康存有潜在威胁,尤其是对大脑的影响[6]。此外,因微塑料具有难降解和较强的吸附能力等特性,可以成为海洋环境中微生物、重金属离子(如Cd2+、Hg2+等)和有机污染物的载体,它们之间的复合毒性,可能会比微塑料单独暴露对生物体的影响更大[7]。 微塑料进入生物体后,可导致消化道损伤,大量室内模拟实验已表明,微塑料具有生长抑制、氧化损伤、免疫应激等直接毒性效应,同时也发现了微塑料吸附的共存污染物引起的间接毒性效应[8]。2024年3月,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证实了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已浸入人类动脉,增加心脏病、中风和死亡风险:动脉中检测到微塑料的人,未来34个月内发生心脏病、中风和全因死亡的风险比未检测到者高4.53倍[9]。
塑战塑决:如何减少海洋美食中的微塑料摄入? 要从食材选择和烹饪方式等环节入手,减少海洋美食中微塑料的摄入。 1. 优先选择小型鱼类和低食物链物种 原因:小型鱼类(如沙丁鱼、凤尾鱼、鲭鱼)生命周期短,体内积累的微塑料和污染物(如重金属)较少。大型掠食性鱼类(如金枪鱼、剑鱼、鲨鱼)因处于食物链顶端,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可能含更高浓度的微塑料和毒素。 2. 避免食用内脏 处理建议:微塑料多集中在鱼类的肠道、肝脏等内脏中。烹饪前彻底去除内脏,并避免食用鱼头汤(部分研究显示鱼鳃可能富集污染物)。 贝类注意:牡蛎、贻贝等滤食性贝类会直接过滤海水中的微塑料,建议减少食用频率或选择净化养殖的贝类。 3. 关注捕捞区域和水域污染水平 减少食用来自污染水域的海鲜。 4. 选择可追溯的可持续认证产品 认证标签:优先选择带有MSC(海洋管理委员会)或ASC(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认证的产品,这些认证虽不直接检测微塑料,但规范了捕捞/养殖环境,间接降低污染风险。 养殖鱼参考:循环水养殖(RAS)系统能有效控制水质,减少微塑料接触,可询问供应商养殖方式。 5. 多样化饮食并控制摄入量 平衡风险:每周摄入海鲜不超过2-3次,避免长期单一品种消费。减少对鱼类的依赖。 植物蛋白替代:用豆类、坚果等植物蛋白部分替代海鲜,降低总体暴露风险。 6. 烹饪前的额外处理 清洗与烹饪:用清水冲洗鱼虾表面,蒸煮时可让部分微塑料随汤汁析出(但需丢弃汤汁)。 去皮食用:鱼皮可能吸附更多污染物,可选择去皮食用(但会损失部分营养)。
环保小贴士:微塑料无处不在,除了海鲜,瓶装水中平均每升含有24万个可检测的塑料颗粒[10],而食盐、啤酒、蜂蜜等日常食品中也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11,12]。此外,空气中的微塑料颗粒也不容忽视,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着呼吸进入我们的肺部。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认知和实际行动减少微塑料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威胁。从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到选择环保包装,每个人的小小改变都能汇聚成巨大力量!让我们携手即刻行动,共创更加洁净环保的世界。
参考文献 [1]2023-06-26环保在线《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海洋微塑料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2]2021-04-07生命时报《贝类微塑料含量最高》 [3]2017-05-16搜狐网页《真相900万吨海洋塑料正逐渐流向我们的餐桌》 [4]2025-01-11搜狐网页《微塑料在海鲜中的隐患》 [5]牛文杰,郑诗杨.食用型海洋生物资源微塑料污染防治问题研究[J].北部湾大学学报,2024,39(06):36-40. [6]2025-02-12中国青年报《你脑子可能进塑料了》 [7]杨国祥,沈卫新,汤建华,等.海洋微塑料研究进展[J].水产养殖,2024,45(02):8-16+22. [8]2023-06-26环保在线《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海洋微塑料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9]2024-04-21医学进展《首个对人类有害证据!NEJM:微塑料已浸入人类血管,心脏病、中风和死亡风险高4.5倍》 [10]Naixin Qian, Xin Gao, Xiaoqi Lang, et al. Rapid single-particle chemical imaging of nanoplastics by SRS microscop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DOI: 10.1073/pnas.2300582121. [11]2025-02-02搜狐网页《餐桌上的隐形“杀手”》 [12]2024-03-11搜狐网页《喝下一升瓶装水吃进24万颗微塑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