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企经济网
   

新人限时福利

强化职能联动 注重资源共享 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创新发展
2023-03-29 14:12:25 来源: 浏览:215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阶段、新常态,经济增速出现稳中求进趋势,各个层面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一轮经济增长动能尚在继续孕育,主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化。作为苏南“长三角”地区政府职能部门,务必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职能联动,善抓资源共享,坚持源头治理,紧扣供给侧改革关键环节,最大限度地激活各类生产要素,务求发挥资源配置能力最佳状态;通过深化内贸流通,注重发挥消费促进增长等基础作用,加快推进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提升精准服务品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坚持创新引领,抓住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契机,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通过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重从生产方式的供给端、生产端入手,竭尽所能提供更加合适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致力于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强力推进供给与生产端而不断解放生产力,不断提升“苏南板块”综合产业竞争力,不断促进供给侧改革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增加有效制度供给”方面实现社会治理综合创新和供给侧结构系统化、规模化全面优化,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升级版·苏南模式”。

关键词:职能联动 资源共享 供给侧改革 社会治理 创新研究 

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动能面临消退,新一轮增长动能尚在孕育中;我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阶段,经济增速开始出现稳中求进,产业结构层次亟待进一步优化,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化。在过去的宏观经济调控中,主要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需求侧运转来刺激经济的有限性和弊端逐步凸显出来,作为苏南地区政府职能部门,务必责无旁贷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强势推进供给端与生产端改革而不断解放生产力,不断提升苏南地区综合产业竞争实力,不断促进供给侧改革发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注重从“增加有效制度供给”角度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和供给侧结构不断优化,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升级版·苏南模式”。

一、坚持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地激活各类生产要素,务求发挥资源配置最优状态。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而言之即是相对于经济管理的需求侧而言,从生产方式的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供更加合适的产品和服务,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学理论是美国的供给学派理论,曾经被美国里根政府加以重用,在促进经济恢复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的发力点应在于“激活生产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力”。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思路是最大限度地激活各类生产要素,追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状态。在制度创新方面,要本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原则,在劳动要素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当前改革的第一要务,李克强总理曾经在一次全国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人”,如何形成合力发挥人才的作用,离不开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与优化。在高级人才创新创业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待遇和鼓励帮扶政策,尽快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为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和创新源泉。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工作是进一步简政放权,助力全体社会成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应当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进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新登记注册的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3月1日,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与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企业发展数据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2月,目前我国共有在业/存续的市场主体1.44亿家,其中企业4457.2万家,个体工商户9604.6万家。2020年,我国新增注册市场主体2735.4万家,同比增长12.8%。报告显示,2020年一季度新增注册367.9万家,同比下降23.3%;二季度开始实现正增长,新增772.7万家,同比增长18.7%;三季度在经济景气度整体向好的大背景下,新增注册734.7万家,同比增长14.9%;四季度随着各行各业进入全面复苏期,注册量再度实现“报复式”反弹,达到860.1万家,同比大涨31.3%。从2020年我国企业注册量的地区分布(不包含港澳台)来看,增速位居第一的江苏省总注册量达到376.36万家,同比增长104.4%,成为唯一一个增长超过一倍的省份,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

在新设企业中,私营企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目前进一步简政放权消除行政垄断,优化服务质量促进创新创业,可以着重从以下两点着手加快改革进程。一是进一步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相关条线部门应该根据实际制定和完善“负面清单”,鼓励众多投资创业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激发民间投资企业潜力以及全社会生产要素的活力;二是加快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工作,上级职能部门正在着手推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清理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苏南“长三角”地区应当根据中央部署要求,加快推动本地新一轮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没有必要的前置行政许可事项或“关口”前移逐步下移重心,切切实实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减轻负担清除障碍。

1.在资本要素方面,金融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双创”和“互联网+”是我国供给侧改革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苏州和太仓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更应该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对创新创业的金融服务。继续放宽民间资本金融领域的限制,推进银行市场化发展。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发展风险投资、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安全稳步发展,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清理规范金融服务收费,努力为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民营私营企业减轻税收费用负担。

2.在土地要素方面,面对土地资源挑战,应积极审慎地推进土地审批制度改革,释放要素供给潜力。坚持“进退有序”原则,(1)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创业创新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用地审批政策,适当科学合理增加用地指标,适度加大供应力度。(2)整治清理无效的土地供给,对不合理占用土地资源的“僵尸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土地使用退出审批机制”,引导低附加值、低效能产业有序退出,为重点发展产业提供生存发展空间,通过进一步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外一个方面是增加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有效供给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主要指当前短缺的公共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品以及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物业管理等服务。政府提供有效供给的最大发力点是深化改革。一是放宽准入,减少审批,推行审批标准化建设,优化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流程,提供相应的优惠条件,帮助潜在的台资及德资优质投资者尽快进入上述领域,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减化流程等方式来为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创造条件。二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动国企改革。从管人、管事向管资本转变,并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为民企发展腾挪空间。三是鼓励成立创新创业示范区。放宽对创新企业的准入许可,破除行业垄断,降低民企市场准入门槛。对符合示范区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的机构或者项目,允许申请土地及厂房,享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优惠政策。

(三)在简政放权的同时,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营环境。一是在行政审批改革过程中,对取消下放的每一个项目都要同步研究、同步提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具体措施,结合实际同步落实。注重同步推进,进一步强化部门和地方事中事后的监管责任。对每一项事中事后监管措施,都要在实施运行中及时跟踪了解、检查落实、责任到人。二是通过推广随机抽查等方式规范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合理确定随机抽查的比例和频次,加强抽查结果运用等手段,切实解决当前一些领域存在的检查任性和执法扰民、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4月24日上午,我局在苏州市范围内,首家在“96333”联合指挥中心启动“双随机、一公开”仪式,通过电脑程序现场抽取“展诚(苏州)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欧亚玛自行车(太仓)有限公司和苏州捷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第一批55家生产企业检查名单和18名市场监督管理执法人员,检查方式均为随机抽取;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机制是新形势下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是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对营造公平竞争市场发展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加强重点领域行政审批后续监管制度建设,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环境保护等领域探索开展市场监管体制改革,选择有条件的地区作为改革试点,推行“信用审批”“信用管理”等管理模式,创新行政审批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苏南“长三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创新制度保障。

 二、深化内贸流通,注重发挥消费促进增长的基础作用,加快推进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

(一)积极推进商品消费、服务消费融合式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顺应消费升级大趋势,以扩大有效供给和服务品质提升满足新需求。着力拓展供给渠道、丰富供给方式,培育和壮大信息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推动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共同发展。持续实施节能减排商品消费鼓励政策,扩大绿色消费。大力培育社区消费,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办好苏南“长三角”(区域)农副产品生态农业“品鉴会”、商品“网上大集”、新能源汽车促销季等传统品牌活动,鼓励各地区开展区域性特色促消费活动,活跃市场拉动内需消费。加强部门联动促进日常消费,积极培育壮大太仓文化体育、“现代农业园”、浏河长江口渡假区和“沙溪古镇”等生态旅游休闲、养老健康消费,共同开展文化消费季、旅游消费月等活动。

着眼当前积极防范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随着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非传统食品安全风险日益增大。同时,“渠道创新”加大了监管难度,催生新的风险。食品供应链国际化导致食品安全风险随国际供应链扩散,进口食品输入性风险加大。

“我们要高标准建设‘江苏冷链’食品追溯系统,目前已覆盖3万家进口冷链食品企业、1.1万个品种,基本实现重点进口冷链食品全链条追溯。”省局领导朱勤虎表示,未来将严格落实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措施,指导各地推进集中监管仓建设,对第三方冷库实行全覆盖备案管理。督促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进口冷链食品“专区存放、专柜销售”制度。健全完善冷链运输服务标准规范,引导企业发展多式联运等运输组织方式。严厉打击冷链食品走私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防范进口冷链食品输入性风险。

(二)努力倡导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内贸外贸融合式发展。支持“商业服务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促转型升级;继续实施网络零售鼓励政策,引导传统商业企业发展网络零售,促进B2C电子商务发展;尽快研究出台网络批发鼓励扶持政策,引导传统批发企业发展网络批发,促进B2B电子商务发展;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培育一批“千百十亿级”电商龙头企业,形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电商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对接“上海自贸区”等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发展,积极完善规范监管场所,创新监管模式和经营模式;注重发挥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等政策优势,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国际消费市场,全力以赴扩大外来旅游人员客流消费体验。

苏州还充分利用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契机,打通线上线下融合促销。年货节期间,苏州再次发放3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适用范围涵盖线上线下的1.6万家商家。线上线下的融合充分释放了市场活力,而从生产主导到客户定制的转变则在积极推动着消费的升级。上汽大通无锡分公司的智能化柔性生产线,不仅能生产SUV、轻客、皮卡等多种车型,还能组合颜色、轮毂、定速巡航、雷达等不同配置,让消费者像装配电脑一样"选出"最中意的汽车,这一新模式帮助企业去年的销售额增长近两成。

(三)借机造势推进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融合发展。积极谋划统筹城乡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健全农村市场管理体系,降低农村消费品流通成本。完善与农村消费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商业设施,支持农村电商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双向互动,培育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大力振兴江南地区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着力构建“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互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探索利用“万村千乡”网点作为配送节点,与龙头电商企业对接,提供商品配送服务。在农超对接基础上,积极推进农电对接的“互联网+ ”新模式,促进“农产品进城”。 

苏州是全国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要开拓工作思路,突出苏州特色,努力取得“五个一”成果,即一套促进文化消费的政策体系,一个较为科学有效的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品牌,一份引导城乡居民进行文化消费的指南,一套评估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机制,为全国探索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消费“苏州模式”。各辖区和镇区要全面落实文化消费试点实施方案的目标任务,探索制定“个性化”政策,调动市场主体参与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积极性;积极打造“品牌化”项目,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特色、有影响、有个性和差异化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品牌群;组织开展“常态化”活动,培育一批各展其长、各显其能的群众文化团队和群众文化骨干。

(四)因地制宜竭尽所能改善消费市场环境。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常抓不懈持续加强商业诚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加强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管理,加大对商业预付消费领域等重点行业发卡企业的检查和备案企业信息公示力度。引导大型零售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矛盾调解机制,及时化解交易纠纷,依法规范零供公平交易。努力完善促销活动监管信息平台,下大力抓好重要节日、重点时期促销活动专项检查,确保促销活动消费安全。实施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认真落实“双随机”抽查机制,全面履行好监管执法职责。加强生产企业及其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提升行业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积极创新乡村投融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做强做优乡村振兴基金。抓好农险改革平稳过渡,健全覆盖全市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落实疫情期间惠农政策,免除保费、奖补线上交易。提高消费环境的安全度、经营者的诚信度和消费者的满意度,是苏州创建消费放心城市的目标。政府部门调动全市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公用事业单位、消费者协会、新闻媒体和广大消费者六股力量,合力打造消费放心环境。积极创建活动按点、线、面3个步骤来完成。各个镇区首先推出一条街、一个超市、一个药店、一个市场、一个行业、一个社区的“六个一”创建先行点,首批110个;然后向旅游、房地产、食品等22个行业线扩展,今后把示范点向面向全市推广和规范运作。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提升精准服务品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坚持问题牵引,贴近市民需求,突出创新引领,强化公共服务,全面推进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完成。

(一)强化规范标准引领。积极探索创建生活性服务业监测评价体系,制定实施全市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考核(评价)办法。完成便利店(超市)、蔬菜零售、家政服务、再生资源回收、末端配送以及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的标准或行业规范的修订完善与制定工作,推进完善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开业条件、分等定级等标准或行业规范。编制《商场超市低碳排放管理规范》和《绿色商场超市评价要求》两项地方标准。

(二)推动行业服务提质增效。推出连锁品牌企业进社区推荐目录,鼓励连锁超市、便利店和老字号企业扩大直营连锁规模,培育壮大多功能连锁便利店示范店。通过行业跨界合作、服务功能搭载,建设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加快发展“互联网+”形态的便民商业服务新模式,鼓励龙头电商企业推广“一站式到家服务”等便民服务。构建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完善“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发展城乡统一配送、共同配送模式。新建或规范提升基层蔬菜零售网点、社区早餐服务网点、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家政服务网点、末端配送网点并调整升级示范市场。积极依托商业服务业技能大赛,广泛开展行业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技能和服务质量。

(三)夯实供应保障基础。筑牢日常供应、安全供应、应急供应三道防线,确保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稳定。积极开展日常蔬菜保供联合行动,加强与周边市区县对接,巩固合作,拓展渠道,提升供应保障能力。推进地方生活必需品等政府储备“长三角”物流货源基地建设,强化政府储备监管,确保“储得住、管得好、调得出、用得上”。市场监督管理、农业及卫监等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做好食用农产品的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工作,强化商场超市准入管理,大型商场、连锁超市健全食用农产品准入审批制度,全面实施索证索票和自检全覆盖,做到产地有准出、产品可追溯、标准有检测、问题有处置、安全有保障。

四、坚持创新引领,抓住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契机,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坚持科学主动、规范可控原则,稳步扩大综合服务试点范围,推进服务业有序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配套支撑体系建设,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

(一)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加快实施方案确定的措施落地。拓宽试点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在试点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基础上,对照高水平的国际贸易规则体系,滚动推出开放共享措施,进一步放宽重点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加快市场准入机制和监管模式改革创新,推动服务业有序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三证合一”、“及五证合一”试点工作协同性效率,积极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依托太仓港进出口培育外贸增长新动能。加快研究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措施,积极推动国家级港口示范基地建设,健全促进规范管理体系,实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工程。着力打造有效落实国家战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信息沟通平台。出台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资金服务政策,加强技术贸易区域规范化、系统化管理。将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范围扩大至力所能及的服务贸易领域,支持服务贸易企业投保信用保险。按照“高端化、国际化”的规范发展要求,进一步巩固“长三角”服务外包领军城市地位。突出抓好降低外贸企业成本、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政策落实。继续组织“对接上海自贸区”等商业活动,完善国际经贸合作网络;支持乡镇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托展外贸发展渠道。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扩大“双自主”企业出口。积极参与江浙沪“一带一路”建设,鼓励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带动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着眼于太仓港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全面启动地方贸易电子口岸升级改造。

(三)借助德资之乡优势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强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领域引资工作,发挥太仓地区德资企业在推动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抓住市行政中心、开发区和港口行政服务中心办证权限扩大等战略机遇,充分发掘利用港资台资美资新的增长点。大力引进特色餐饮、零售等知名著名和驰名商标品牌,积极鼓励外资进入养老、健康和居家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外资参与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城市物流规划体系建设,完善外资企业投资经营信息报告制度和公示平台,积极创造条件为外商投资企业营造公开公正规范稳定的投资环境。

(四)发挥地缘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苏州太仓作为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后花园”,要积极主动通过建立企业境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平台、组织“一带一路”投资合作项目对接会等渠道,为企业外资搭建投资平台,提供商务联络服务信息。发挥外经贸发展引导基金和担保资金对重点项目的推动作用,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化、网络化“走出去”发展基金,围绕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三网一化”、“天顺风能”等新产能合作等重大项目,加大金融合作创新力度,增强本市企业跨地区跨国投资经营能力;加强风险管理引导和服务,积极防范和应对企业境外投资及工程承包风险,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保险政策。扩大运输、医护、餐饮、IT、教育等技术型劳务输出规模。(文/张旭涛)

Tags:强化 职能 联动 注重 资源共享 积极 推进 长三角 区域 经济一体化 创新 发展 责任编辑:zou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良心揭露柿饼市场惊天骗局!亲赴产地,发现富平柿饼真相! 下一篇境外退费诈骗电话频繁呼入 职尚教..
热门推荐

推荐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