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企经济网
   

新人限时福利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019-11-28 15:27:50 来源: 浏览:2138

11月24日下午,特立独行的小说家刘晓刚挟其四卷本长篇小说《那条割裂生命的河》进军山西,在商务印书馆山西大学体验店,举办了一场气氛热烈的作品分享会。著名作家、被称誉为“山西文学两座山”之一的张石山先生和第八、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第五、六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以长篇小说评论驰名的文学评论家王春林分别以小说家和评论人的身份,成为这场分享会的对话嘉宾。

1.jpg

  《那条割裂生命的河》,是黄土高原上黄河两岸煤炭业发展的一部断代史,表现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因煤炭经济这枚“导火索”,引发出的社会生态变革和物欲横流的样貌。作品涉及煤炭业几乎所有环节和商业链条,以及环绕其间的几乎所有的人物和生活原态。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矿工走贩、强盗猎头轮番上阵;外企、国企、个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者坚守现实主义这块坚实的文学土壤,力图所写人物不被概念不被标签不被篡改,不被污化和异化;更禀持绝不让这段曾经富过爽过,但前途和命运在哪里的痛史无声无息地成为过去,用忧国忧民之心,以艺术的手法结构和把控,创作出一部本然呈现、本然绽放的鸿篇巨著。

  《那条割裂生命的河》,是一部表达流逝和前方路标何在的作品。晋陕蒙交界处,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席卷中国的“经济大革命”,把三千年来以农业立国的中国,折了一个大弯。

  然而生命是什么?欲望、死亡、时空、情感与信仰。难道不可以是重构生命的河?面对无可逃避的“经济大革命”这场考卷,作者自呈,是冷静地写出了一个不可逆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然而我们却不妨理解为,在那原野,新的东西在崭新生长。

  张石山先生表达了他对作者的写作态度、自我担荷的写作使命,以及娴熟的长篇小说驾驭能力的由衷赞赏——中国因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变革面前,表现出中国特色的应对样貌。它的接受与推拒,它的不适应与初期囫囵吞枣的消化,都是中国文化的独有表现,而非按部就班的资本主义商业模式安放,因而,它在这场大潮中表现出来的全部现象,是中国的,中国问题不应该泛化为人类问题。

  刘晓刚先生认为,我们没有引渡人们通向这条欲望澎湃的大河彼岸的诺亚方舟,“至少目前没有,所以我们随波逐流”。

  张石山先生则认为,我们有这个武器。中华传统文化的强韧与融通,会像每一次中华民族陷入危难时,拯救危弱累卵不绝于线的文明,中国人引以为骄矜的精神并非无立锥之地。文明的强韧适足以抵御融合八面来风。

  评论家王春林先生是专门从外地赶回来参加分享会的。他的评论激情澎湃:读完四卷本100多万字的小说,我感叹,刘晓刚的思想艺术水准绝对对得起他四卷本的厚重分量!什么割裂了生命?是河,河就是时间。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抓住“欲望”,就抓住了这部作品的根本。他认为,长篇小说的作家除了艺术的功力以外,更需要一种能力,深刻的独到的思想能力,显然,作者他具备了。改革开放,道德崩溃,精神沦丧,精神领域严重缺失,作家大胆写到了这些,写出了它们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从文学的角度看,作者粗砺的语言、原生态批判现实主义的语言风格以及众多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成就了这部优秀的小说。王春林也坦率地指出他认为的缺点。他用作者刘晓刚所奉为圭臬的《红楼梦》打比方,说《红》讲究一个“藏”字,需要人多方揣摩,意蕴深厚。相比之下,《河》似乎更多直露。

  在场嘉宾、评论家苏华先生先抑后扬。他赞成王春林先生所指出的刘晓刚先生的小小的写作惯性,认为王春林先生独具慧眼,进一步阐释了刘晓刚先生在某几个人物的抒写上不由自主地陷入的套路,让人失去了“破案”的兴趣;却又激赏作者笔力之健,让读者不知不觉入他彀中,“天哪,杀人都是硬道理”。苏华先生对刘晓刚先生的写作质地以一句话论评,以为“真是智慧之人”。他说,一来,这部小说的语言贴合各种人物身份,很难得;二来,内心描写多是意识流,独白非常独特;第三,对宗教的阐述充满哲理,对生命的救赎忏悔,是过去好多小说家不敢描写的。他又夸奖,“这部小说实在是好。写出了中国这四十年的人世万象。我们晋军新方阵还没有出现这样的巨著。”他且表示,愿意从结构、主旨、人物形象、语言和风物等多方面,与作者展开对话。“每人五万字,亦可结集一本书”。

  张继红先生是三晋出版社刚卸任的社长、总编。他认为这个分享会的价值在“各说各话”——没有时下互捧对吹的恶习。

  从《创业史》到《白鹿原》,从《平凡的世界》到《秦腔》,陕西乡土叙事的长篇小说创作一直是近当代中国现实主义的先锋,《那条割裂生命的河》,是“陕军力作”,也是陕军的一个突破。刘晓刚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是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特征的现实主义。他认为,当中国乡村日渐消亡,文学创作不能停留在回忆里。新的时代,作家必须直面几个问题: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中国现在最核心的现实是什么?中国的文学在与西方文学的交汇中如何涅槃?这是每一个有历史使命的作家所必须面对无法回避的课题。

  刘晓刚将写作视野重点放在对人的命运和灵魂的拷问,以国际化为其背景。他说,他在寻求答案,《那条割裂生命的河》,交出了现时的答案。

  《那条割裂生命的河》,是作者刘晓刚先生的第五部长篇小说。长篇小说是作家笔力的试金石,对我们普通读者而言,我们可以躲过那些宏大而严肃的历史命题,安心享受这部向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敬礼的作品。

  这部小说2012年元旦动笔,2019年4月29日告竣。但是,从1998年开始,作者即在山陕蒙三省交界之地工作、生活,22年。时间和体验的沉淀使他拥有了说不尽,写不完的素材。“只需深夜静坐,篇章汩汩奔涌”。

  这是一部好看的小说。在这部书中,仁人见义,志士见勇,道学家自然看见淫。饕餮看见美食,考据家看见八卦,社会学家看见从人性根底绽放的光怪陆离。思想家看见人性顺流而下的贪婪与死守底线的挣扎。商人从中揣摩道与术;音乐家考究信天游漫翰调西方交响乐如何同样地摇荡人心,小说家讨论以章回体而非“传统线性”作为叙述方式,从中寻找现实主义的深描笔法,沉吟浪漫主义的借喻修辞,惊叹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会心于象征主义的意象符码……而我们会激赏他元气淋漓的表达——让你忍不住大笑忍不住大哭忍不住抛卷绕室彷徨忍不住手不释卷夜深难寐。

  这是一部用生命写成的长篇。第二卷快写完的时候,作者突患眼疾,一度左眼全部失明,右眼岌岌可危。等待判决的四十多天里,他变本加厉地读书写作。试图赶在时间前面完成作品。当此之时,我们甚至无须去追问他的努力与坚持是为了什么,我们且静静地坐下来,翻开书页,看他所思所想所苦所痛,能否拨动你的心弦。

Tags:青山 不住 毕竟 东流去 责任编辑:媒介链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良心揭露柿饼市场惊天骗局!亲赴产地,发现富平柿饼真相! 下一篇“健康未来,因你而来”——强生..
热门推荐

推荐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