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企经济网
   

新人限时福利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探索地方高校创新之路
2022-10-31 14:04:17 来源: 浏览:279

摘要:学科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化建设的基本载体,所以学科建设也就成为高校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为学科交叉开展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学科交叉融合催生出新的研究领域,研究领域的发展完善促进形成新的学科,并反过来赋予传统学科新的内涵是高水平学科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规律。本文通过探讨学科交叉的必要性、学科交叉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提出思路。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学科交叉;路径研究

学科交叉融合是学科发展经历“总体—分支—交互”的过程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本质,也是推动解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作为前沿科学研究与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动能,学科交叉融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21年,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大力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高水平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创新交叉融合机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叉融合。这为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学科建设主体深入开展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根本遵循。辽宁大学作为辽宁省唯一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同时也是辽宁省唯一的省属“双一流”建设高校,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世界一流学科优势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文理交叉、理工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学科交叉的必要性

1.学科交叉是培育学科新增长点的内生动力

学科交叉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知识体系不断扩充,新专业、新科技的出现,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趋势,由此产生了研究与学术成果在前沿领域和尖端领域的突破。一方面,传统一流学科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时往往会面临发展瓶颈,只有在重大需求导向下寻求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深入,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意愿不断增强,势必对学科方向新增长点的培育和完善提出更高的新要求,因此学科领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一个学科只有不断面对解决重大问题而发展,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而丰富自身,才能保持发展动力。在解决相关问题的同时,交叉研究领域不仅创造出新的知识,也逐渐发展成为当前主要的学科增长点。

2.学科交叉是重大科技问题突破的必由之路

当前,科学技术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人类面临的新问题日益复杂,相关学科开始会聚并趋向高度融合方向发展,许多出于学科前沿或者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新兴学科、重大课题,例如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重大课题,内容涵盖复杂,涉及学科广泛,其研究需要不同学科研究者的交流与合作。没有学科交叉融合,这些重大课题的研究是无法成功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突破了原有的学科分类,促进了学科的开放,学科交叉已经成为重大课题研究的普遍组织形式和前提条件。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办学规模宏大,科研实力强劲,因而在组织开展交叉研究上有着天然优势。

3.学科交叉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趋势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概念的提出,学科交叉融合体系开始逐步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决定了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设置第十四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随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设立交叉科学部;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叉融合”。在当下的产业、科技背景下,国家急需的高端人才大多分布在交叉学科领域。在我国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有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非常具有发展活力和绝佳前景,增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才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新增长点。

二、学科交叉面临的制约和障碍

1.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不利于开展学科交叉

大学的学科归属管理和资源配置普遍以院系为主体,教师具有相对固定的学科范畴,专业边界清晰,学科壁垒难以打破,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组织很难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进行,资源和创新要素分散在各个单一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难以集中资源共建共享。

2.评价机制不利于学科交叉研究开展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教师及科研人员的科研奖励和考核晋升评价机制体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其科研成果。考核一般都是根据专业期刊目录来评定的,交叉学科期刊无法进入主流期刊行列,交叉学科研究成果很难得到认可,无法激励科研人员开展交叉研究。而且,现行科研奖励对于两人及以上不同个人或团队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一般仅奖励第一作者,而对其他人员激励不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科交叉的合作。

3.学科交叉研究团队组建困难

由于传统学科设置模式以及研究思维定式的影响,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对于交叉学科研究的意识比较淡薄,合作意识不足,从而影响学科交叉研究团队组建。各领域专家学者相对更认可相近学科的交叉研究,或者以某一学科为工具的交叉研究,而不容易认可学科交叉跨度大的研究,例如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受制于这种学术氛围,学科交叉领域研究难以撼动传统学科的主流地位,这使得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申请课题、职称评定和晋升时仍然以传统学科为主,难以发挥这些人在学科交叉研究探索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科交叉融合得不到更多发展。

三、学科交叉融合路径探索

1.打破学科边界,利用项目制开展联合攻关

要从根本上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高校必须打破现有院系建制的组织桎梏,以重大和关键科学问题为核心,以交叉学科为基础,利用项目制整合全校范围内的多个学科力量和科研资源,围绕科技前沿热点问题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建设跨院系、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和科研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氛围。

2.改革绩效评价,鼓励团队合作

鼓励跨学科合作,成果共享互认。推进建立多学科的评价标准体系,对于在多学科交叉产出的成果,如以共同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其所在学院在成果统计时应给予认可。对教师参与校内跨院系或与校外合作的科研合作,在职称晋升、成果奖励等,学院及学校也应给予一定认可。鼓励团队合作,在教师绩效考核和评价时,也要相应补充并突出教师对跨学科合作团队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3.树立良好的学科交叉文化理念

学科文化是学科组织和学科制度的灵魂。学科交叉的过程是融合不同学科理念认知、知识架构、研究范式、人员组织等等的集聚过程,更加需要发挥学科文化的凝聚功能来融合不同学科的内在差异。因此,高校要充分尊重学科间建设的差异性和科研人员的个性,树立“共建共享,优势为主,配合发展,树立典型”的学科交叉理念,培育竞争共生的良好学科生态和氛围。

4.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跨学科研究

紧密对接地方行业发展需求,凝练研究方向,整合校内外优势科研力量,面向学术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在相关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要突破,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5.学科群、学部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根据高校学科特点,组建具有本校优势的学科群,在学科群内部,各学科基于共同兴趣点,瞄准行业重大科学前沿问题,成立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院、交叉实验室等研究机构,以产出引领行业发展的重大成果。同时,以“大学科”“学部”理念扩大学科覆盖面,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造平台。(辽宁大学 胡敬婉 郑旭)

参考文献:

[1] 刘伟,王轶,杨东.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助力新文科建设——中国人民大学的创新经验与战略规划[J]. 大学与学科,2021(4).

[2] 邹晓东,吕旭峰.“学部制”改革初探——基于构建跨学科研究组织体系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10,(2).

[3] 郑文涛.“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交叉学科建设[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4] 李一希,方颖,刘宏伟,杨光富.推动学科交叉建设一流学科的若干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2).

Tags: 发布者:千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良心揭露柿饼市场惊天骗局!亲赴产地,发现富平柿饼真相! 下一篇庆元有新“声” 奋斗新征程
热门推荐

推荐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