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精神
——泉州市拓展建设党史教育基地的新实践 今年来,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围绕重大主题纪念活动,创新拓展思路,加强建设一批党史教育基地,更好地满足广大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对泉州市党史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和接受党性教育。 泉州是一片浸润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在这块土地上,自从1926年12月诞生了我党第一个基层组织—惠安公学支部后,革命的斗争如火如荼,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重要历史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地、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陵园、纪念设施等,这是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红色基因的“储存库”。 “1930年10月16日,因叛徒出卖,中共惠安县委委员,共青团惠安县委书记林权民不幸被捕。在敌人施以惨绝人寰的酷刑时忠贞不渝,直至英勇牺牲,其遗体被敌人残忍地砍成6块……” “泉港区三朱村地下交通站是地下革命斗争的重要信息传递和联络点,被称为“红旗不倒”的革命交通站,在大革命时期,这里的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就此起彼伏;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开始建立地下交通站,是中共三朱支部、惠北游击根据地及惠北抗捐大同盟指挥部所在地;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共惠安特支的工作据点及闽南(闽中)特委与泉州临工委联系的交通站所在地,为党组织的隐蔽和活动提供了便利;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成为惠安县工委机关和闽浙赣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惠安人民游击大队驻地,为惠安县的解放乃至福建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林权民烈士故居、闽中地委三朱地下交通站旧址等泉州党史教育基地,培训有素的讲解员声情并茂地为前来参观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讲述革命先辈为追寻真理和寻求救国强国之路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 年初,泉州史志部门就抓紧把整合拓展党史教育基地作为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具体行动,作出动员部署: ——评审归列党史教育基地。今年,泉州市按照“成熟一批,命名一批”的原则,以纪念历史重大革命活动为契机,以惠安县、泉港区为主申报点,经自下而上逐级申报,从16个申报的革命遗址中,围绕史实资料、基础设施、展陈内容、机构人员、资金保障、管理制度、社会效益、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后,对13个党史教育基地进行命名授牌。目前,全市累计已有省、市级党史教育基地38个。 ——落实标识保护利用责任。今年以来,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和省文物局、省委党史方志办及泉州市“十四五”规划文化发展专项工作座谈会要求,会同文物管理部门,综合考虑革命遗址的重要程度及在当地的影响度,积极做好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并在革命文物名录报送基础上,做好革命文物补查,持续推动开展革命遗址级别认定,把一些重要的革命遗址(党史教育基地)确立为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全市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市、区)级四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共有83处,其中各级党史教育基地占比达75%,都给予了立碑保护,建立了革命遗址标示,明确了保护利用责任。 ——开辟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根据全市红色资源的重要性、分布和事件的连续性等情况,经深入调研后,精心研推开辟5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各条线路均明确涉及的红色教育景点、景点分布图、主要红色景点简介、周边红色景点链接、主要线路推荐等;各条线路所经党史教育基地做到能纳就纳、应纳尽纳。线路确定后,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会同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正式印发线路方案,并指定专业团队——泉州市文旅集团具体组织实施。 ——打造党性教育场所。全市市辖的所有党史教育基地,先后被开辟成为党性教育活动的场所,初步形成了从村到市的各类党性教育载体,为全市主题教育、党性教育提供阵地服务,让众多前来基地学习参观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从中感悟初心、砥砺使命、汲取力量。平时,各县(市、区)都会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生到革命遗址参观学习,重温入党誓词。如:东岭湖埭头苏维埃政府纪念馆,今年以来,有近5000人次前来参观,其中“七一”前后,有40多个单位1000多人次参观;泉港区土岭镇樟脚村陈平山烈士陵园今年累计接待参访人数超过6000人。此外,一些党史教育基地今年纳入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之后,前来参观的人数均比往年有大幅增长。 党史教育基地所折射出的党所经历的艰难挫折和历史教训具有穿越时空的警世作用,它不会因历史变迁与时光流转而黯淡失色,而会因历经岁月洗礼不断焕发新的时代的光彩,是党的先进性取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泉州史志研究部门指出:“我们要把党史教育基地打造成为记载先辈为追寻真理和寻求救国强国之路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丰碑,让广大党员干部从党的优良传统中获得教育,从党的伟大成就中获得激励,从党的历史经验中获得启迪,常修为民之德、常怀律己之心、恪守为民之责。”(木雷 雄南)
|
|||||||||||